《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肖像》
《战争中的人文艺术》
《野味与水果》(局部)
观众正在看两幅伦勃朗自画像
艺术无国界,艺术无时空。当后“黄漂时代”号角吹响,异军突起的当代青年艺术家用画笔“指点江山”时,沉睡了300年的欧洲艺术大咖的作品,也漂洋过海,来到渝州大地,做了一次深情而结实的对话。这一土一洋,一中一西画派在同一时空展出,不仅辉映出了艺术的包容之悦,更体现出艺术争锋之美。
300多年前法国国王是块“小鲜肉”?欧洲17世纪最伟大画家之一的伦勃朗的真迹你可亲眼见过?
不用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也不用花费巨资远赴异国他乡,《欧洲绘画三百年——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油画展》正在三峡博物馆举行。展览展出了61件来自意大利都灵萨包达美术馆的大师真迹,题材涉及宗教、神话、风俗、肖像等,带着人们穿越欧洲300年间的艺术景观。
伦勃朗自画像为何有慑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缘于他使用了一种“以黑暗来描绘光明”的特殊技法
提到欧洲画家,大家可能对梵高印象最深,但是在梵高之前,还有一位被称作“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那就是伦勃朗·梵·莱茵。
此次展览,伦勃朗的自画像也“亲临”现场。画中的他头戴白帽,颜色基调昏暗,眼睛黯然神伤地斜视左下角。“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阴暗背景下的人物。”意大利都灵萨包达美术馆馆长安娜·玛利亚介绍,在伦勃朗作品中,自画像占了重要的地位,“其自画像着意突出脸部的内在气质,仔细端详,从中可发现一种潜在的心理语言。”
事实上,这种慑人心魄的神秘视觉效果源自伦勃朗使用的一种特殊技法——明暗法。“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弗罗芒坦称其为‘夜光虫’,这是一种‘以黑暗来描绘光明’的技法。”安娜说。
伦勃朗非常善于将光线聚为一束,“照射”在画面上,以刻画最想强调的部分,而陪衬部分则以虚化的方式隐没。有专家对伦勃朗的画进行过测算,最亮的部分一般都占到八分之一,最暗的部分也占到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则是层次非常丰富的中间明暗调子。安娜表示,明暗交界处会给观者形成不断延伸的视觉感,从而形成像魔术一般的瑰丽光影效果。
16世纪欧洲皇室为何偏爱肖像画?
因为当时邦国间联姻第一印象大多依靠肖像画来传递
在此次展出的肖像画中,来头最大的要属《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肖像》了。这幅由让·巴斯提斯·梵·露创作于18世纪的油画,画的是15岁时的路易十五。记者看到,画中的路易十五面红肤白、身姿优雅,身着马靴和刺绣装饰军装、腹甲,十足一块“小鲜肉”。
画中的路易十五左手叉腰,右手伸出、手心向上。手心为何要向上?“他手指所向的动作其实是隐喻其国土广阔。”安娜介绍,画中路易十五的身旁,雕刻着小天使的高雅家具放着他的王冠、头盔和权杖,“古代欧洲有‘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意蕴。从画中可以看到,金制圆形的王冠镶满了白色钻石,重量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16世纪的欧洲皇室中,由于邦国间联姻时的第一印象大多依靠肖像画来传递,肖像画曾一度成为当时关注的绘画题材。订制肖像画的群体也随之增加,贵族和中产阶级竞相参与到其中。
那么,路易十五的这幅肖像画也是用来“相亲”的吗?安娜表示,这幅画应该主要是象征国王身份,“路易十五当时让宫廷画师创作了许多幅他的画像,除自己保留外,主要用于赠送给邻邦,以示友好的同时也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国王的肖像画会出现在意大利美术馆中的原因。”
战争前为何会有7个沉睡的女人?
16世纪的艺术作品中,神话与历史题材是“重头戏”
7个女人躺在古城墙遗迹前的山坡上睡着了……这是出现在展览现场一幅长184厘米、宽232厘米的巨幅油画中的画面。
令人疑惑的是,在7个安静沉睡的女人身后,为何会有一场正在交战的军事冲突?而天上的云层中为何又有一群隐约可见的神明?
“这是由荷兰画家卢卡斯·梵·希尔创作的《战争中的人文艺术》。”安娜介绍,画中的7个女人象征着欧洲的人文科学,即语法、逻辑学、音乐、修辞、算术、几何学和天文学。她们与背后的战争、神明融合在一起,旨在表现人文科学正在战争中被遗弃,而上帝的信使墨丘利从天而降,试图唤醒这些沉睡的女人,从而宣告拥护艺术的和平时代来临。“这幅作品的特点在于作者有意运用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绘画风格表现神话故事,他或许想用这个寓言故事隐喻、抨击当时历史上正在发生的战争事件。”
安娜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了16世纪起的整个欧洲人文艺术,而这些艺术作品中,神话与历史题材绝对是“重头戏”,以绘画再现传说和众神的故事取得了重大发展。“在欧洲,这种题材满足了文化赞助人和收藏家的喜好,一些画廊围绕此类题材收藏艺术品,并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收藏态势。”
作者:杨晨 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