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先生2010年春节前夕亲笔题词:“没有殉道精神,宁可改行!”
陈家泠在四川大佛禅院 许根顺摄影
陈家泠根据古代贯休石刻本所绘十六罗汉图(国画) 陈家泠
佛教功德和艺术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钱晓鸣:您讲得非常精彩,把大家的疑问也冰释了。我们当时觉得,这会不会是觉醒大和尚个人的偏好,现在看来,这不是您个人的偏好,而是玉佛寺建寺百年战略的选择。
觉醒大和尚:佛教讲无常,若干年后万一我不在玉佛寺了,但因为这不是我个人决定下来的,而是玉佛寺的管理班子集体的决定,那么今后谁来都要尊重这个法律文本,谁都不能违反,这是玉佛寺长久的战略选择。我也和陈先生说,百年以后你的公子、家人不想做怎么办?陈先生说,我们要签订合同以法律形式来约定。
陈家泠:应该说建立陈家泠佛教艺术馆,是一个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从玉佛寺的角度来看,发展文化肯定是必然的,而选择我很可能是一种偶然里的必然。觉醒大和尚认识的画家很多,收藏作品也很多,如果他不选择我,总有一天,他也可以选择其他人,也许其他人收藏不像我现在这样集中。但是我相信,根据这个战略部署,不仅要收藏我的作品,也要收藏其他艺术家的相关作品,我在这样一条河流当中,目前是主流。
我不是居士,也不是佛教徒,也许我的前辈对佛教有功德也不一定。在我学美术的过程中,受佛教艺术的影响是很多的,觉醒大和尚也讲了很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宗教界别,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觉醒大和尚:对,艺术为全人类,为世界大同。不分宗教、种族。
陈家泠:艺术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类的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同趋势,我们才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我们过去临画,很多都是敦煌壁画,我们也临《朝元仙仗图》,这都是佛教的题材。我们也临陈老莲的画,他有很多都是佛教的题材,包括我们的老师潘天寿,他画达摩像,画得太好了,实际上就是佛教题材。陆俨少老师他也画达摩,唐云老师也是与佛教很有缘的,画了很多佛教题材的作品。无论是从老师还是从自己临本的角度看,我都受佛教影响较深。从前辈的角度看,《石涛画语录》对我影响很大,石涛就是和尚。石溪和尚的画深刻影响了黄宾虹,黄宾虹的山水多好,他的母本就是石溪。还有弘仁和尚的画很简练。这三个和尚各有三个特点,一个简,一个繁,石涛和尚是灵气。我估计潘天寿院长很可能就受弘仁法师的影响,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很简练。我在杭州一中念书的时候,当时的老师就是李叔同,他的学生就是潘天寿跟丰子恺。
觉醒大和尚:丰子恺画了很多佛教的《护生画集》。
陈家泠:这就是一根血脉,这种血脉与艺术内在的联系是有意无意的,好像空气当中的能量,你没有意识到有多么大的能量,但实际上你已经接受到了,这可能是内在的联系。我觉得对于佛教艺术,是一种纯粹的美感,是一种人类的共同需要。
凡是风水好的地方、有庙的地方肯定是美的,也入画,美就是文化品味,就是人类的共同需要。
觉醒大和尚:过去讲,自古名山僧“占”多,我认为,自古名山僧“建”多。出家人不是占山为王。
陈家泠:凡事要有虔诚的心,有点做事的韧劲。这次和玉佛寺合作,也许是一种神力,是玉佛寺的文化神力。
“北少林,南玉佛”是我们的追求
觉醒大和尚:陈老师说艺术家要有对美的追求,人一定要有追求、目标,一定要有理想。一部《少林寺》的电影,让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红遍海内外;普京到少林寺去了一下,又让少林寺红了一下;《新少林寺》一拍,又红了一下。谭盾和黄豆豆搞少林寺禅宗大典丰富了少林文化。我们考虑,少林寺以“武”名闻天下,我们玉佛寺能不能以“文”著称?只要不懈努力,就像陈先生讲他画画技巧,最初有很多人不见得认可,但是坚持不懈,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这条路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是别人走不出来的。刚刚陈老师讲,北有少林寺,南有玉佛寺,我们也把这个当做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陈家泠:龙华寺、静安寺都是以地名为名称,为什么玉佛寺不叫普陀寺,而叫玉佛寺?玉佛是什么?就是艺术,所以你的品牌是艺术,是文化,是带有国际性的,因为这个玉佛寺是从外面请来的,而且是一个异国艺术品,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觉醒大和尚:现在上海有115个寺院。一年接待的外宾是60多万人次,而我们一个寺院就要占50万至55万人次,几乎到上海佛教界来的外宾全部集中在玉佛寺。过去玉佛寺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平时只对外宾开放,只有初一、十五才对国内信徒开放。后来我说这个不好,我们寺院首先是修学佛法的清静佛地,其次才是满足海外游客旅游的需求,所以我们要正本清源,平时也可以对信徒开放,就改过来了。
给人心灵净化和美的追求
钱晓鸣:刚刚陈老师讲到美与宗教的问题,而中国美术学院马上迎来建院90年。1928年建院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一个原则: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认为美育代宗教,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现代化,因为当时从满清政府转为民国,整个国家的意识都还是封建的,他认为要现代。中国美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专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坚决贯彻了“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陈先生是他们的信徒。觉醒大和尚你怎么看?无论是美还是宗教,它的本质在于改善人的心灵。
觉醒大和尚:这个确实是对的。佛教讲四种弟子,出家两种,和尚、尼姑,再加上两种就是男、女居士。很多社会人士心目当中的出家人,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出家人真的不接触社会、不理社会的事情,那么还需要佛教存在吗?佛教之所以存在就是能够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给人心灵一种启迪、一种体悟。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说佛离开了人间,离开了我们的生活,离开我们的大众,那么真的不需要佛教了。佛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很多的民众需要,因为佛教可以给人心灵的净化,美的追求。
陈家泠:确实是这样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学术问题。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宗教宣扬的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状态,说实在话,我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修炼。
觉醒大和尚:其实我们佛教僧众也没有完全达到,差得远了,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出家人修行,叫难行能行。如果说出家人那么容易就成佛了、开悟了,那就不需要修行了,所以修行就是难行能行。
陈家泠:实际上画画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教里面很多理论就是画论。《石涛画语录》就是把中国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佛教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想,掌握了也就是学习画论了。
觉醒大和尚:在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美术界的教学、研讨中,不管信与不信,佛教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无法割舍。中国佛协已故会长赵朴初老曾说过:中国人如果离开佛教文化的延续,连说话都不完整了。比如我们现在的语言当中,有很多的术语是来自于佛教,比如“觉悟”“悟性”“一刹那”都是佛教用语。
钱晓鸣:追求艺术也是一种修行。大和尚您刚才讲,要建设文化型寺院,那么如何培养玉佛寺的僧众,让其中有才华的人也具有这种艺术的修养?
觉醒大和尚:玉佛寺将人才培养当做一个持续的、上升到寺院的战略去做,比如我们送法师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管理、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外语,现在我们还有玉佛寺乐团的11位法师每个礼拜有两天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表演,有三天在上海音乐学院学声乐。他们都取得了本科学历,还有五六个人获得上海交通大学EMBA经济管理硕士的学历,这都是教育部认可的,不是培训性质的。
我本人作为上海佛协的会长、玉佛寺的方丈,经常要到国外交流和接待外宾,所以学习对我来讲也非常重要。学习既是我主动的要求,也是政府宗教部门的期望,目前我获得了复旦大学中国哲学的博士,还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EMBA硕士学位。玉佛寺还有一些法师在外面研修书法、绘画、篆刻。玉佛寺要打造文化型寺院,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没有人才,这些想法可以说都是空谈。
人才培养,既需要我们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做慈善,比如从基金会的创办到整个基金会的运作,到慈善公益项目策划,我们还需要专职的人才。
汉传佛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晓鸣:玉佛寺的战略清晰,措施有力。现在一些外宾来访,除了佛法以外,还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觉醒大和尚:外宾到庙里来看看,主要来欣赏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的建筑、塑像,也感受中国汉地佛教寺院僧人的修行生活。后者令他们更感兴趣,想知道我们汉地寺院的僧人都在干什么。
佛家讲缘分,因缘成熟。我相信有很多事,可能我们现在想到了,但是要做到水到渠成,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
钱晓鸣: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陈家泠先生和玉佛寺合作奉献慈善事业。您是否担心,有些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是不是玉佛寺要借这个事情炒一炒,陈先生要借寺庙来炒一炒,是否会出现一种不良的社会舆论?
觉醒大和尚:国家宗教局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佛教汉传寺院经验管理交流会上,玉佛寺是上海佛教寺院中唯一一家在大会上交流的寺院。在武汉召开的中国佛教慈善公益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们也作为寺院代表在会上做交流。其实有关方面对玉佛寺的一些管理是非常认可的,我相信玉佛寺做的这些文化和慈善事业,会渐渐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钱晓鸣:的确,像陈家泠先生这样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成就,他不需要再去矫情,再去做炒作的事情。一边是文化兴寺,一边是美育宗教,两边是水到渠成的天作之合。
觉醒大和尚:是玉佛寺与陈家泠先生的缘分到了。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