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价暴利与“价格谎言共同体”
大量本土的艺术资本蜂拥而入当代艺术领域,在两年不到的时间,从年市场交易额不到二百万,已经达到年成交额几十亿。这个背景直接催生了艺术拍卖的“天价做局”。
“天价做局”在艺术圈早已不是一个秘密。但为什么总是没有人真正捅破这个事情,而让这个游戏把每个人都当作“白痴”。直接原因是:买了“天价油画”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了一刀,他并不想破这个局,因为他还想借这个局将手中的“烫山芋”扔给下一新买家。新“被害人”再制造下一个新新“被害人”,来替自己垫背。这像股票市场一样,股票狂跌的受害者总是最后一轮接盘的人,拍卖市场也是这个道理。
一些在拍卖会上被包装成天价明星的画家为自己申辩,他的画被标到二千万拍卖,他们没有分到一千万,因为这张画是以前以30万或者50万卖掉的。但拍卖天价对这些画家是有好处的,因为会形成一个价格舆论,以及不断加强的社会知名度,并使他和他的绘画成为艺术圈的话题中心。
当然,拍卖天价和画家私下销售价不是同一个价格,甚至可能只是拍卖天价的三分之一不到。如果天价作品是艺术史代表作也就算了,但问题是不少天价作品都只是近两年刚完成的新画。即使昨天在一个拍卖会上某画家的拍卖天价标到一千万,第二天画商或收藏家直接找上门买画的成交价可能也就二百万左右。这样在拍卖会上以天价买下新作品的收藏家就比较冤枉了。
这在艺术圈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即拍卖会的标价和场外私下的交易价有时候可以差一半。当代油画的拍卖天价跟画廊或者工作室成交价实际上差得很远,拍卖天价尽管也有真实成交的,但大部分是“表演价”。这也表现在当代摄影板块,同一件摄影作品直接找画廊可以拿到比拍卖会标价便宜很多的成交价,这个圈子很小,很快大家就不再去拍卖会上买摄影作品了,拍卖会上的摄影价格就成为了一种“表演”。但从场面上看,每一件作品都没有流标,但被假装拍卖出去了。
一个拍卖天价出笼后,全国各大媒体开始不负责任地宣传“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又创新高”之类的报道。然后,各大专业艺术媒体也跟着开始新一轮分析当代艺术市场下一步的大好形势,各种批评文章出笼分析这些天价作品的艺术史意义,各路记者纷纷采访这些天价明星。一些三、四流画家以及年轻的70、80后画家也紧跟着模仿拍卖天价的绘画风格。更为可笑的是,有些长期不成功的已经没自信的画家,居然把这几年所有市场成功的绘画风格的特征全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比如光头、绿狗、狞笑的脸、全家福合影、毛**、桃花、卡通、红卫兵等。
整个艺术圈因此形成了一个以拍卖天价为轴心的价值标准链条,拍卖天价成为了真正的学术“权威”,谁的作品成为了天价明星,他也就在江湖变成“学术代表”。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相信只要找到了资本支持,挣到了钱,其他一切就不难搞定。批评家可以花钱雇佣写文章,学术杂志可以花钱买版面,拍卖会可以找老板做局,只要江湖上在传说你挣了几百万或者几千万,你就是一个人物了,别人马上会对你刮目相看。不管你以前的画多么傻比。
当代艺术圈近年似乎不断在集体无意识的制造一种近期的“市场价格上涨信息共同体”,尤其是在北京的798和各大艺术区,每一个艺术家都在主动的“露富”,告诉你我最近卖了50万,或者最近有人准备买我100万的作品。如果你善良的信以为真,再将这个事情告诉其他人,你就等于加入了一个“价格谎言共同体”。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价格谎言共同体”?因为每个人卖了25万就说自己卖了50万,卖了50万就说自己卖了100万。这样不断地说给周围的朋友听,朋友再传给朋友,造成这个人的作品现在买得很火的江湖传闻,时间长了,经过很多人的嘴形成“口碑”,某一个艺术投资人或画廊老板信以为真一冲动,也真有可能跑来赶快投资你。这种天方夜谭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发生。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