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内蒙古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势【2】

陈永志

2014年10月04日09: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内蒙古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势

内蒙古赤峰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像

内蒙古赤峰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像

  内蒙古文化遗产的概况

  文化遗产包括遗存与遗物两大部分,主要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遗存主要有古城市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还有长城、界壕、驿道复合型的特殊遗址;遗物主要有金银器、青铜器、碑刻、岩画、货币、雕塑、陶瓷、丝织品等。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初步查明有各类文物遗址点2.1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9处,盟市旗县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构成了草原文明的主体,展现出草原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内蒙古出土元代巴思八文银牌、金牌

内蒙古出土元代巴思八文银牌、金牌

  旧石器时代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目前为止,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达30余处,其中以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遗址最为典型。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南,以发现的旧石器制造场及四道沟典型的地层剖面为重要的考古学依据。第一层为表土层,形成于全新世;第二层为马兰黄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第三层为怙红色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第四层至第七层为离石黄土层,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在第四层底部发现有肿骨鹿化石,还有远古人类打制的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刀和石核等石制品,其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50万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22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在此地相继发现了人类顶骨、额骨、枕骨、股骨、胫骨、腓骨19件化石。其中有6件人骨化石是从晚更新世原生地层里发现的,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至3.7万年。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遗址,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到青铜时代的连续地层堆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中发现了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晚更新世晚期的动物骨骼化石等珍贵遗存。经碳14测定,距今约3.6万年。金斯太洞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北方草原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代人的起源、迁徙、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转变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扎赉诺尔遗址发现于1927年,先后共发现15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及其他化石。该遗址出土有石镞、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细石器,刀梗、锥、镖等骨器,并出土有夹砂粗陶器残片,同时出土有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是典型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具体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董子龙、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