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策划>>艺术品上的“战争与和平”

组图:世界名画上的“战争与和平”【10】

2014年07月29日16:11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

1937年法国举办世博会,反法西斯独裁的西班牙共和党认为,西班牙需有代表出席,并邀请毕加索创作一幅巨型绘画,占据世博会场西班牙馆一整面墙。后来,毕加索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在世博会上名扬世界——

1936年7月,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内战,全国处于一片混乱,这次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法国决定1937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这对西班牙共和党人来说极为重要,他们希望在这次博览会上表现一下对这场内战的态度。而西班牙出色的艺术家毕加索同意创作一幅作品,以示他对共和政府的支持。

毕加索开始潜心创作这幅巨作。作为西班牙展馆的主要作品,又寄予许多人的感情,画作的出现必然会成为全世界人的焦点,但很长一段时间,毕加索都没有想到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他完成了许多草稿,其中人身牛头怪物这一形象为主要内容。

正当毕加索构思这幅壁画之时,1937年4月29日,巴黎便传闻佛朗哥雇用德国轰炸机炸毁了巴斯克古老的都城、西班牙中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一野蛮暴行激怒了毕加索,也立即让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主题。他说:“艺术家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漠不关心,自生活中抽离、放弃带给绘画创作丰富灵感的社会大众呢?不,绘画不是用来装饰房子,它是对抗敌人攻防战的必需工具。”仅仅一个月,毕加索大型巨作《格尔尼卡》便创作完成并公诸世人眼前,成为20世纪最悲壮的史实绘画巨作。

这幅巨作长达7.82米,高有3.5米。画面中女人的痛苦、阵亡士兵的惨状、牛马的嘶叫,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也体会到了毕加索内心的愤怒和同情。他用变形手法突出了悲惨的遭遇,在夸张外形之下,感情的抒发变得更为真实强烈,而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更是增添了恐怖的惨相。 毕加索对于痛苦的表现并不源于这件作品的创作,他之前已经开始了对痛苦的分析,研究人物外形的变形对情感的表现。在长期实验和研究之下,才会有如此成熟的作品应运而生。画面貌似原始的手法,接近儿童般的单纯和朴实,但它所带来的强烈情感却足以令人惊讶。正是这种超越各类复杂描述,回归于简朴的形式,才得以诞生不朽的经典形象。

《格尔尼卡》在世博会上一经展出,引起了各方争论。当时,欧美新闻界对此画有各种错误见解,对此,毕加索说:“作为艺术家,我的一生不外是为了抵制反动和反对消灭艺术而进行不断的斗争……面临这场人类文明最高成就遭到危险的斗争,不能也不应该无动于衷。”巴黎世博会结束之后,《格尔尼卡》开始了各地巡回展出,尽管局势紧张对这件巨作的展出产生相当困难,但是毕加索依然决心筹备展览。随后,人们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等伟大的作品一起相提并论,它们都将人类所经历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于绘画中,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来源:《西安晚报》文章《毕加索与<格尔尼卡>》作者:郭奕华)

上一页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