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古玩西医关海森:中西医结合挽救天价文物

2014年07月29日13:57    来源:99艺术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古玩西医关海森:中西医结合挽救天价文物

关海森

  关海森

关海森在对藏品进行分析检测

  关海森在对藏品进行分析检测

关海森在为藏友做公益鉴定

  关海森在为藏友做公益鉴定

  自白大褂引进中国后,人们基本只能在医院看见人穿。但是,关海森将它穿进了古玩行。

  他是中国第一个引进科学方法和工具来鉴别真伪的古玩行家。20年来,他运用和发明多种高科技手段和仪器,辨认出众多古玩赝品,考证出一些货真价实的文物,建立了庞大的真赝品数据库,人称“古玩行的西医大夫”。

  但这位“高大上”的西医大夫,却非学“医”出身,而曾是一位“练摊”的草根。从一屁股坐在潘家园地摊旁,到如今端坐在实验室里,身边围着一群研究生,关海森的变化不仅是穿上白大褂这么简单。

  令他破产的“潘家园大学”

  近日见到45岁的关海森,他穿着一身迪卡侬的运动装。背稍有点驼,他说这是背了几十年旅行包背出来的。“我是大旅行家。”

  关海森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出生,离黄河的拐弯处不远。童年的他,一边上学,一边放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的大草原,造就了关海森开阔的视野,也培养了关海森独特的“野性”。

  关海森对古玩的热爱,应该说就始于童年。小时候,他常去家附近的戈壁滩上玩,那里有明清遗址,曾是当时的中俄贸易驿站。关海森在戈壁滩上能捡到一些碎瓷片,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上面有的画着小人儿,有的画着图案,很有意思,跟看小人书一样。那时,有本小人书看就不得了啦!”从小在牛背上长大的关海森,色彩启蒙就是从这些瓷片上才开始的,“对它们相当饥渴,毕竟自己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有一次,姐姐逗他说,只要把瓷片种在地里,给它们浇水,就能长出漂亮的图案来。关海森信以为真,将瓷片种好,浇水,结果等了好久都没有长出东西来,被姐姐嘲笑了许久。

  这些瓷片,也成了他童年时代最值得炫耀的宝贝。他调侃道:“要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从五六岁就开始古玩收藏了。”

  如今,他的女儿七岁了,也开始跟着他去北京的护城河、两广路等地捡瓷片,于是家里一处角落堆满了这些“破烂”。每次回到内蒙古,他也会回到戈壁滩上,在瓷片上寻找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和孩子分享。

  少年关海森骨子里秉承着草原人一泻千里的个性。高中毕业时,他完全可以考大学,但他放弃了高考,来到中俄边境,做起了被称作“倒爷”的边贸生意人,曾一天就挣了9000元。

  生意几起几落之后,他对古玩的热爱被几位大哥重新点燃。那时,他来到了北京,开始了闯荡“江湖”的生涯,做过皮毛、木材、酒类生意,做过海关报关员,吃过各种苦,尝过各种滋味。

  “自己也算是个牧民,从不把吃苦当作是磨难,相反,苦中寻乐,乐在其中。”关海森说。

  1992年,他去潘家园练地摊,跟着师傅偷艺,看大量的书。“可以说是破万卷了,什么学科的书都看,潘家园就是我的大学。”

  他认为,古玩收藏是边缘科学,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破万卷书也不够,“比如需要看航海知识的书,里面就有海水对物体侵蚀方面的知识。”但如此勤奋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关海森人生头次濒临破产,就是因为买了件假古董。

  1992年,他被朋友设局进了东北一个小山村里,花6000元买了一个双羊尊,心想这下买到国宝了。回京大巴上,他抱着“宝贝”不敢睡觉。从东直门一下大巴,他便打车到了琉璃厂,找一名专家鉴定。没想到,专家一下把东西扔出了窗外,做假的部分掉了出来。这让关海森开始怀疑书本。他沮丧地想:“我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可为何照样上当?”

  打造古玩圈里的“兵器行”

  转机出现在1994年——关海森第一次接触到鉴定仪器。这些“西洋玩意儿”让他看到了几丝“不再上当”的曙光。其实,关海森自幼就喜欢摆弄仪器。和重拾童年的收藏乐趣相似,他将自己对于仪器和科技的热爱发挥了出来,并将其引入了古玩鉴定当中。“这是一片无竞争的荒地。当时我来到这里,发现全是野草,一片新大陆。于是我就圈了这么一块地,撒什么长什么。”他说。这个几乎没有一点理化生基础的文科生,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20年的科技鉴定之路。

  除了恶补相关学科的知识,关海森还要尝试各种仪器,测试其功能,改造其性能,打造自己的“兵器”。同时,他也重回潘家园,不再是买卖古玩,而是卖他的“兵器”。

  如今在北京古玩城的实验室里,大大小小摆着关海森的十多种仪器。有的是他完全自主研发的,有的是二次研发。他先后发明了关海森文物鉴别仪、关海森白玉滤色镜、多功能文物珠宝检测光谱平台、UV检验灯、文物数码显微镜等文物爱好者普遍可以应用的工具。

  多功能光谱检测平台、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及设备,是他近年来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海洋光学公司合作研发的。其中,LIBS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可谓关海森的“镇室之宝”。

  据说,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仪上装载的也是这样一台成分分析仪器。关海森引进并改造后,把它变成了功能多样的检测仪器,方便实用。

  “我要让这些仪器功能搭配好,使用方便,还节省成本。比如我改造过的一套设备是30多万元,如果纯进口,将所有功能配备齐全,可能需要四五百万元。”关海森说。

  而在用这些工具为众多藏友鉴定的时候,关海森不知不觉就积累了各类文物的正标本(真品)约30000多件,各类文物的负标本(仿品)约25000多件,品种包括:陶瓷、青铜、玉器、漆器、字画、金银器、骨器、木器、杂项及各类珠宝等。他多年来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各类赝品的加工工艺、做旧配方等宝贵数据,图片资料有12万幅,视频资料有12500G,建立了中国第一大真假文物对比数据库。对于他来说,数据库也是他重要的“收藏”。通过比对数据,他的鉴定结果有了说服力。

  一次,关海森被电视台编导叫去做节目,事先并没告诉他要鉴定什么。在几位专家都凭借眼力判断出一件抚琴仕女俑是真品时,关海森拿着他的仪器硬着头皮上场了。要知道,他并不熟悉陶俑。最终,借用数据库中别的门类的指标,他判断出局部有做旧的痕迹。这让准备给这件东西颁奖的主持人都傻了。但没办法,这就是仪器和数据的力量。

  的确,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数据。然而,有些时候,相同一件古玩,用不同仪器,测出的数据是不同的。“科技很残酷,一个数据就能让你疯掉。”他如此感慨。现在,关海森带着几个研究生和两个徒弟一起做研究。“现在能够愿意踏踏实实搞基础研究的年轻人并不多,而有天赋能吃苦的更不好找。”他说。

  曾有人建议,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可靠古玩标本收集起来,分析化验,做个数据库,再跟仿品比对,便可一目了然。可关海森认为这是不可行的。“这种理念只适合于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古代生产都是非标准化的。”他说。2010年上半年,关海森完成了一篇有关青花瓷鉴定的论文。这一课题,他花了6年时间研究,又用了40天整理,写完后,关海森发现自己鬓角开始白了。

  虽然白掉的头发没有变黑,但作为北京古玩城古玩珠宝检测修复中心的首席科技顾问,经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收藏家们捧着自己的宝贝登门拜访,关海森也因此碰到过各式各样的趣闻轶事。这些趣事,也让他更明白,科技鉴定和传统鉴定的密不可分。

  三年前,一位香港收藏家抱着件宝贝飞到北京,要找关海森。

  这件粉彩转芯瓶,跟那件身价5.5亿元的瓷器为同一个器型,它是从拍卖会上按民国瓷器拍来的。就算它是清末民初的仿品,身价也得在七位数以上了。而如果是乾隆时期的,那么价格肯定要过亿元。

  上一页12下一页

下一页
(责编:赫英海、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