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科学修复:让千年古珍重放异彩

2013年09月17日17: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科学修复:让千年古珍重放异彩

  8月27日,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珍籍修复项目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要子项开始启动,该项目是国家图书馆继历史上成功修复《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敦煌遗书等国宝级珍贵文献之后,又一次文物级别高、修复数量大的专项修复工程。日前,笔者来到国家图书馆,负责此次修复的首席修复师杜伟生研究馆员向我们揭示了此次古籍修复背后的奥秘。

  清宫“天禄琳琅”珍籍修复项目

  “天禄琳琅”珍籍是清代宫廷昭仁殿所藏宋、元、明本精华,在中国古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籍中的奇珍。据统计,存世“天禄琳琅”珍籍约60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数量最大,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有3500余册。今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对馆藏清宫“天禄琳琅”珍籍进行整理及破损情况分析,发现有320余册存在较严重的病害。

  据杜伟生研究馆员介绍,这批古籍初来国图时有些书籍无编目,保存状况并不好。此次将要修复的这320余册古籍主要以线装书为主,病害主要包括虫蛀、鼠咬等造成的孔洞、缺损,以及比较严重的受潮霉变等病害,其中约占1/10,即20至30册的书籍酥粉老化严重,急需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计划将用4年至5年时间完成。

  相较于之前《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敦煌遗书等的修复,此次修复的最大特点在于:首先,修复原则更加细化、具体。此次修复原则不仅对古籍真实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在人员操作的规范性、适宜性和修复的记录、档案填写等方面也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其次,此次修复,国家图书馆将在全国范围邀请古籍修复专家学者参与修复方案制定和专业咨询,使得修复计划和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西夏文献的修复开始,国图在修复古籍时,会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从最初方案的制定、审核到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咨询,更为完整地保存文物的价值。

  此外,杜伟生研究馆员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表示,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早前《赵城金藏》、《永乐大典》等的修复并未留下影像资料,这不仅是文物科学修复档案的一大遗憾,同时也使我们再难看到当时的修复技术。鉴于此,此次修复将有选择的用影像全程记录修复过程,为古籍修复留下详细的影像档案资料,同时也方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古籍修复更加科学化

  一般来讲,古籍修复就是将书籍病变修好以利于书籍保存和研究,延缓古籍寿命,修复技术多是纯手工技术。古籍修复技艺是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籍保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伴随古籍修复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介入古籍修复工作,使古籍修复工作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

  据杜伟生研究馆员介绍,在古籍修复方案制定之前,要先对书籍的现状进行调研,包括保存情况、病害分析等,再按照这些分析制定修复步骤等。现状调研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籍修复的结果。方案制定完需要领导专家审批,得到认可后才能着手修复。动手修复之前会先做文物登记、修复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如今,古籍现状调研与修复中常借助一些科研仪器来认识和了解古籍的材料。例如在现状调研时需要借助纸张厚度测量仪、纤维测量仪等科学仪器,对古籍的纸张厚度、纤维成分、配比等做一系列检测分析,也会对纸张的填料及其成分等做科学分析,以加深修复者对所修文物的材料、性能等的了解和认识,选择出最适宜的修复材料。

  此外,科学手段也在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在修复蛀洞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使用纸浆补书机、脱酸的器械等。现在我国图书馆普遍使用的纸浆补书机的主要构造有纸浆槽、排水系统、水箱、循环进水系统等,利用水的作用将纸浆填补到虫洞中去,该机器操作更方便, 机械性能较好。与传统的手工补书相比,纸浆补书机的修补速度很快,一张书页仅用几分钟,书页越破效果越明显,并且省去了配补纸、锤平等很多工序,修复效果也较手工修补更为理想。但杜伟生研究馆员表示,虽然科技在纸张修复中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操作者手工修复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科学技术手段更多地是在现状调研阶段使我们更加了解需要修复的文物的性能、特点,同时也能够为文物的研究保留珍贵的资料信息。

  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古籍修复的整个流程一般要经过把书拆成分页,然后修补、喷平、倒页、折页、捶平、压实、钉纸捻、装订等多道工序,装帧形式不同,修复方法也不同。可见,古籍修复是一个特别精细的手工技艺,想要学到这门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长久以来,修复人才缺乏一直是影响着古籍修复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2005年以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足100人,虽然近几年由于古籍修复培训班的多次举办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修复人员数量也有了大幅增加,但是,想要确实掌握古籍修复技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大多数修复师都是经过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工作积累,才能够动手修复珍贵古籍。

  杜伟生研究馆员说,国图古籍修复人员现有18人,但能够真正动手参加这次修复的只有五六个老师傅,都是中级以上的职称,从业多年。因此,此次修复也会与修复人才的培养相结合,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年轻的学生在旁观摩老师的修复手法,同时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相信经过此次四五年的修复工作,不仅使年轻学员学到前辈娴熟的修复技艺、好的工作习惯,同时也将为古籍修复培养一批技术扎实的专业人才。

(责编:赫英海、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