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国宝华光)

盛唐之音:三彩载乐伎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助理馆员 刘 芃

2013年09月16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三彩载乐伎骆驼俑(图为局部)

 三彩载乐伎骆驼俑,骆驼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俑身高11.5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展厅,陈列着一尊造型精美的三彩载乐伎骆驼俑。骆驼高大健硕,长而健壮的四肢稳稳地站立在长方形的底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形象传神。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长毯刻画细致,质感极强。平台上有7名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皆盘腿坐于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在男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乐伎俑眉目刻画清晰,姿势各异,神情专注。特别是执拍板俑,侧耳凝神,像是被那美妙音乐所陶醉,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小小的驼背上聚集承载着8个人,并自然地歌之舞之,唐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将艺术夸张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展现出高超的雕塑技艺。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鲜艳夺目的“唐三彩”便是代表之一。“唐三彩”又名“唐彩色釉陶器”,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三彩”的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其中以黄、绿、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调。“三”表示多数之意,故俗称“唐三彩”。盛唐时期的三彩器物以精致、华丽著称。虽是随葬器物,但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唐代先人的辛勤劳作、日常生活、节庆婚丧等几乎都能从存世的“唐三彩”中窥见一二。

唐朝盛行乐舞。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初传中原,到了唐代,西域各国的乐师舞伎随着丝路商团纷纷乘着“沙漠之舟”来到长安。他们带来了奇珍异宝与异域文化。唐都长安出现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繁荣景象,西域乐舞成为唐人的普遍爱好,从而推动了唐朝长安乐舞的繁荣发展。当时最为流行的《霓裳羽衣曲》,作为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据说便受到西域乐舞的影响。据文献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精通音律的唐玄宗“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西域的一批乐器也因胡乐的流行,在长安受到欢迎,得以普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琵琶、箜篌、觱篥等。

有关唐代乐舞题材的文物在中国各地均有出土。但是这种大型的三彩载乐骆驼俑题材的表现形式却极为罕见。西安地区迄今为止也只出土了两件。另一件是1957年在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载乐舞骆驼俑。该骆驼俑共载有5人,其中3人胡人特征明显。而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的这件三彩载乐伎骆驼俑所载之人则已经为唐人形象,而且阵容庞大,乐器齐全,乐舞人数多达8人。其表现的乐舞场景体现的是浓郁的异域情调,反映了盛唐时期长安乐师对西域乐曲的融合吸收与创新。

这件三彩载乐伎骆驼俑巧妙结合了多种制陶工艺与表达手法,生动再现了盛唐之音。它为研究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音乐、舞蹈、服饰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虽经千余年沧桑,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本文配图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

(责编:鲁婧、董子龙)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