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和闪耀,闹市区》,美国玛莎·吉恩。
《午夜蓝调》,美国卡罗尔·哈里斯。
《与众不同》,美国埃德娜·帕特森—佩蒂。
《万紫千红》(局部),中国金媛善。
在古今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曾几何时,“打补丁”由节俭变成了新时尚,“百衲衣”由箱底走向了展览和拍卖场。这是市场对工艺品的青睐、现代艺术对手工艺的推助,还是人类心灵深处对纺织传统的念兹在兹?8月20日至9月10日,由美国国务院、美国驻华大使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化零为整:21世纪美国拼布艺术展”在该博物馆举办,来自美国19个州的25位美国拼布制作者和1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个了解、思考拼布艺术的通道。
缘何成为艺术
拼布,是当今国际艺术界对此的统称,从工艺上来说,就是将零碎的布料、织物等拼合,然后再将层层布片压线缝合在一起,是典型的手工布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贴绢、百衲、堆绫、补花、拼花等都可以视为拼布的不同形式。
一块块小布头依赖于人的创造力,能够拼出怎样的艺术?“21世纪美国拼布艺术展”以一件件风格迥异的作品告诉观众:《屋顶变奏曲》以大胆的几何形状、黑白红的色块组合,拼合出极具现代风格的图案;《黄色2号》以手工染色、深浅不一、大大小小的黄色长形布条拼合出秋色变奏曲;《与众不同》以拼贴分层的技巧,用缎纹刺绣针迹,缝制出教堂彩色玻璃阳光映照下的明亮;城市成为重要的表现主题,《午夜蓝调》是作者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印象,《上升和闪耀,闹市区》中六角形的小单元意味着最终组合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社区……传统的花草、动物图案,动感强烈的几何图案,都在作者的奇思与巧手中,在平面、立体、浮雕式的效果中一一呈现。
这些拼布作品或为使用而作,或为谋生而作,或为纪念重要的个人、家庭、社区和民族性事件而作,或为表达个人创作理念而作,或专为展览和公共艺术而作。但是,这样一些看起来有时像被面的拼布能够称其为艺术吗?
美国拼布艺术已非传统模式的拼布制作。传统模式的拼布,最早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和古埃及地区,作为防寒实用物为广大妇女制作。在西方,中世纪的欧洲因寒流侵袭、物资匮乏,女性也开始用零碎布料来制作床单、棉被、毛毯等生活必需品,这种工艺也由清教徒带至美洲。19世纪下半叶,意在重建手工艺价值的“工艺美术运动”、社会变革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使得美国妇女开始用手工缝制拼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信念:用拼布制作国旗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用拼布筹集资金、招募成员支持废奴制,用拼布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国家的忠诚、对宗教的虔诚、对英雄的缅怀、对他人的祝福和敢于拼搏、互友互助的精神……自此,拼布有了性格,有了精气神,也有了向艺术发展的根基。
在政府支持和拼布大赛的鼓励下,美国掀起了拼布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先驱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开始尝试现代拼布设计,这一形式也吸引和培养了新的艺术家参与到拼布的创作中。之后,随着美国拼布艺术研究组织的成立、博物馆的收藏、拼布艺术国内外展览的推广、大学拼布学科的开设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和讲习班的设立、教程的出版、网络教程的推广……美国拼布艺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日常教育和功能使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包括制作者、研究者、收藏者、策展人、收集布料的制造商在内,已有2700多万美国人在接触拼布艺术。
美国拼布艺术已经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艺术,以“万物可用,随意可拼”的优势开启新的表达。如“美国全国拼布展”的宗旨所在,拼布的定义远远超出了其传统的范围,超越了一般手工艺和材质先入为主的局限,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的创作方式,并以艺术的形式得到了推广:随着展览和其它文化交流,美国拼布艺术先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地,后传入台湾和大陆。
从传统到当代,从实用物品到高雅艺术,从家用到商业,从展览到收藏,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拼布艺术穿越时空,拼合着不同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但无论古今中西,拼布艺术都恪守着手工艺的本质:追求工艺性、艺术性和精神情怀的和谐统一,而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布块进行裁剪缝合。拼布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成为风靡世界的新艺术。
缘何成为潮流
“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物理方面的观点,如此适用于拼布艺术,完美表达出其美感和内涵。多年囤藏、搜集的零碎布料,经过精心的设计、裁剪和缝制,成为一件绝美的工艺品,其价值绝不仅仅是变废为宝,在图案、色泽、纹理中,更蕴含着多种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手工缝制的温情。
正如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所说:“作为一个古老的全球事物,拼布艺术彰显着多样化——是材料、设计、学问以及目的的混合体,它们最后呈现出一个统一、美丽的整体。”因此,在美国,拼布被大众认为是美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因为美国拼布的诸多风格和拼布的特性体现了美利坚合众国本身的多元化。美国黑人运动领袖杰西·杰克逊则如此以拼布形容美国:“美国并不像一块完整无损、色泽一致、纹理相同、尺寸一样的毯子;美国更像是一块由多种颜色、不同尺寸的多块布料制成的拼布,由一根线编织并拼接在一起。”正因如此,在美国,拼布制作无处不在。
线、布、针的穿插、组合,连缀起全球的历史。在中国发现的装饰性的丝制拼布被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东周时期;在蒙古国一座斯基泰首领的坟墓中发现的绗缝地毯,其制作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00年……这些早期存在于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手艺,能够传承至今,只因其关涉人类所共有的美好与趣味。
此次参展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多从祖母或母亲那里学会了缝纫,她们以女性的智慧和天性,享受着拼布制作过程中的一切——设计、创作、与色彩和布料周旋,发挥缝纫技能,在一针一线繁复的穿引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们从中得到的是满足和快乐,因为她们看到了拼布实用之外的意义:拼布让她们平复了心灵的躁动,让她们找到了创造的、表达的、艺术的感觉,让她们通过自己的技能,巩固了家庭,并建立起区域性甚至于全球性的友谊和合作。
作为女性艺术,或者说作为母亲文化,拼布在古今中西激起了波波浪潮,又因文化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精彩。
中国和美国都拥有优秀的拼布艺术,但发展途径截然不同。在中国,拼布工艺如贴绢、百衲、堆绫、补花、拼花等,主要用于服装和饰品,图案多具美好寓意。从西周时期关于拼布制作的记载到汉唐留下的实物,至明清拼布的兴盛,已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拼布,其精湛技艺至今仍为30多个民族所传承,如今,“北京补花”等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美国,拼布艺术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一种社区融合剂、一种现代文化形式输向世界。正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所总结的:中国拼布的主流保持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形式,美国拼布的特点则是将民间传统艺术演绎为当代艺术。因此,中国多注重传统工艺,美国多注重艺术创作;中国拼布以丝绸手工缝制为主,体现丝绸和手工艺的艺术之美;美国拼布以棉布机缝为主,同时也追求艺术品位。
中国手工艺传统博大精深,但也并非只有昨日的辉煌。此次参展的中国艺术家金媛善的作品,让中外观众在中西拼布艺术的对比中对其各自的特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更得以窥见中国拼布艺术的时代新貌。她的作品《万紫千红》,以唐代堆绫绣,形成了图案的立体效果,如夜空中绽放的一簇簇烟花,绚烂而充满动感;作品《姹紫嫣红系列之承诺》,原料的丝质美感与极具现代感的色块组合相融,可谓传统与现代撞击的新声。据杨源介绍,金媛善的作品主要以桑蚕丝为原料,采用民间传统拼布的“倒三针”等绗缝工艺,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凸显出手工韵味和时代气息,更具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当代拼布艺术的最高水平,也在各类国际拼布艺术展中,粉碎了外国人认为中国在拼布行业上技术不行的质疑。
虽然各地区拼布的风格不同,这并不妨碍拼布艺术跨越地域限制被世界各地所喜爱。拼布以“没有地理的界限,以每个民族的艺术和手工艺传统的方式来体现着自身价值”,上承传统,下接时代,在艺术的长廊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拼布还作为一种时尚元素重新出现在服饰界、布艺中。但是,当拼布艺术遇到市场,也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拼布艺术作品过分追求图案的花哨、工艺的繁杂;一些拼布作品以“艺术”的名义在市场上肆意抬高价格;也有一些人模仿传统经典的拼布艺术作品来以假乱真……许多人对于拼布艺术形成了一种赶时髦的好奇心理,而非客观理性的创作、欣赏和收藏心态,殊不知同为艺术创作的拼布作品,其品质高低也有天壤之别。
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依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个体、民族、区域和时代性的人文精神凝聚进日常用品和艺术创造之中的拼布艺术,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平台,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展更新。这也是此次展览举办的重要原因所在——如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长赵东花所说,文化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最有效的方式。通过艺术的展示与文化的交流,让中国公众在对这种汇集多元文化特征的美国艺术的欣赏中,理解美国社会及社区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意在为今后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一个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