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瓦趣轩听收藏家说景德镇瓷的故事--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走进瓦趣轩听收藏家说景德镇瓷的故事

2013年07月02日10:47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黄金源和瓦趣轩。

黄金源和瓦趣轩。

清康熙郎窑红宝石胆瓶

清康熙郎窑红宝石胆瓶

清康熙苹果绿摇铃瓶

清康熙苹果绿摇铃瓶

 

  瓦趣轩,一个既雅趣又低调的名字。

  广州收藏家黄金源的解释是:毕生爱好的“瓷”,可分解为“次瓦”,只有品味瓷中的瓦味,才趣味无穷。

  近日,记者有幸一睹这座南方私家瓷器博物馆的风采,并与其收藏的国宝级藏品有了面对面观摩的机会。

  在瓦趣轩的藏品中,有较大一部分藏品产自景德镇,足见黄金源老先生对景德镇瓷的喜爱和器重。那么,景德镇瓷的魅力在何处,它又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官窑的呢?请听黄先生的品景德镇瓷。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名片

  黄金源,祖籍佛山顺德,1991年赴美,在旧金山开了一家文化商店,名为“瓦趣轩”,此后便有了“北有观复馆,南有瓦趣轩”的美誉。现任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名誉会长,法国华人收藏家协会顾问,广州市古玩商会、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等多家单位顾问。

  金兵南下,北方窑工南逃景德镇

  在唐代及以前的景德镇瓷,做工并不十分精美,直到北宋后期,金兵南下入侵,大量耀州窑、磁州窑、定窑的窑工开始南迁,他们慢慢开始在景德镇聚集。吸引窑工们在景德镇聚集的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着优质的瓷土和很好的自然环境。他们把一些精湛的刻画技术带到了景德镇,并和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到南宋以后,景德镇瓷得到了大发展,并开始确定了瓷都的地位。

  至元代,景德镇开始大量烧制宫廷用瓷,许多精美的瓷器上贡朝廷使用。

  对于宫廷用瓷,有一个通常的说法是称作“官窑”。而黄金源先生介绍,从唐朝以来,烧制宫廷用瓷是皇家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而历朝历代的宫廷用瓷来源一般有两种不同方式。

  一种方式是官办,设立官窑专门为皇帝及达官贵人烧制瓷器,这种窑口由政府指定来烧制,从北宋开始就有“官窑”这个名称。

  另一种宫廷用瓷来源是指贡窑,是政府指定民间一些烧制得好的窑场来烧制宫廷用瓷。在历史上,能够作为贡窑的窑口都是非常有名的窑。而唐代的宫廷用瓷不称为官窑,而是称为“秘色瓷”,是贡窑为主。

  黄金源先生认为,元代宫廷用瓷来源方式近乎于贡窑,历史上称为“官搭民烧”,指民窑无偿为官方搭烧瓷器,好的上交,次品留作民用,官方为其减免一定的税收。在元代官方用瓷器上,经常可见到“枢府”字样,这就是官方枢密院的标识。在元代,景德镇就开始烧制“枢府瓷”。

  官窑代表当时最高水平

  景德镇真正定为官窑,是从明洪武时期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珠山设立了御窑厂。

  在现在的瓷器收藏品市场,为何一件同时代相似的瓷器作品,官窑器的价格往往是民窑器的十多倍甚至数十倍?

  “瓷器是无名氏制作的,是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如何才能评价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呢?如果在瓷器上写了款识的作品,肯定是皇帝专用的瓷器,是可以真正代表这个时期最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往往是瓷器中的精品,其受到藏家追捧也是理所当然。”黄金源说,官窑在制作时非常讲究,在所用瓷土和颜料上,也肯定是最好的。

  官窑在落款时,都是同一个人来写,这也往往是辨别官窑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而在瓷器上的年代落款,也往往是辨别官窑器与民窑器的重要依据。通常来说,民窑是不会落“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这样的款识,而有落款的真品基本可以判断为官窑。纵然有写某某年制,字体也很草率,这因为是当朝民窑器。

  在收藏品市场,还有一种瓷器的价格介于官窑和民窑之间,那就是署有私家名的瓷器。在当时能够到窑厂进行指定烧制瓷器的人家,只能是非富即贵的家族才能做到。

  至明清两代,景德镇“瓷都”的名声享誉中外。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宫廷用瓷出自景德镇的窑工之手。窑工在瓷器制作工艺上也有不断发展。

  两个相似影青,为何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

  景德镇的瓷土开采和后期制作都是一件非常费工夫的事情。要做一件上好的瓷器,首先在瓷土的制作上,就有许多非常苛刻的工序。瓷石从山上开采下来后,首先是将它打碎、磨粉,再经过水飞(一种用水流选择瓷土的工艺),过滤后剩下的瓷土晾干后再磨碎,反复进行三次。这样做好的瓷浆才能制作产品。

  此外,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在不断发展,这也成为藏家为藏品断代的重要依据。在黄先生的藏品中,有一个影青碗和影青壶,二者都是景德镇制作的产品,其工艺非常相近。但黄先生进行仔细辨别后发现,影青壶的生产年代是北宋,而碗的生产年代是明永乐年间。为何作这样的判断呢?

  在瓦趣轩,黄先生将两件藏品取出来向记者进行演示。他用手电筒灯光射向藏品发现,影青壶的外延部分虽然很薄,但越往底部增厚较多。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影青壶会微微向壶把方向倾斜,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少许的变形。而用手电灯光打向影青碗则发现,碗的边沿和靠底部分都非常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黄金源先生解释说,瓷石形成后有一个氧化的过程,如果氧化得好,则可以抗高温,可以做大一点、做薄一点的瓷器。景德镇的瓷石开采至宋代时已经挖到了较深的地方,瓷石没有氧化,因此不能做很大的瓷器,也不能做很薄的器物。因此,影青壶靠底足部分没那么薄,又有轻微变型,正说明是北宋的作品。

  而景德镇瓷发展到元代,窑工又发明了二元配方,在瓷土中加入高岭土,这种土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铝,可以使瓷土抗高温,可以开始烧制大件的东西,而且胎可以做得比较薄。因此,这件看上去很像北宋影青的碗,实际上是明代永乐年间官窑作品。

  因炉温不同,让景德镇瓷五彩缤纷

  明代以后,随着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不断成熟,可以通过在胚胎上釉后,烧制不同颜色的彩瓷的情况。

  在官方用瓷中,红色往往成为皇帝追捧的颜色,但要真正得到红瓷并不容易,往往是一窑作品中也只有几件是成功的。

  瓷器表层的颜色与窑内的温度密切相关。在古代烧瓷的窑炉中,炉内的温度是很难控制的,必须靠窑工的经验去掌握。并且同一个窑内的不同位置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烧制出来的瓷器颜色往往不一样。

  黄金源说,红铜釉可以烧制很鲜艳的红色,但也可以烧制出绿色的瓷,窑内一些温度过了的地方,还可以出现深褐色的瓷。

  在黄先生的藏品中,有一件颜色近乎于酱色的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出品的小缸。而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一本收藏书籍中,收录了一个器型和这个小缸一模一样的物件,而书中物件的颜色为鲜红。“这说明两件器物是同一批作品,因为炉温的原因,导致我收藏的这个小缸上的颜色很深,而书中收录的藏品则是符合烧制者想要的那种效果。”黄先生告诉记者,正因为炉温难以控制,往往使烧制出来的瓷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许多人都知道,宝石红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效果,也是历代窑工追求的理想作品。但黄先生认为,他收藏的一只绿郎胆瓶要比红宝石胆瓶更难得,更珍贵。因为这种偶然炉温下变绿的胆瓶非常稀有。“在烧制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瓶上,有大部分是红色的,上面有部分位置是绿色的,像这样通体都烧制成绿色的非常难。”

  瓷器表面颜色也往往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比如说,红釉从明中期开始至清康熙年间都一直是空白。如果有人拿一件“大明万历年制”的红釉器件,则肯定不对。

  在历史上,康熙皇帝为了要烧制像大明宣德年间的红釉瓷,则命令景德镇窑工一定要想办法做到,结果许多窑工因没有烧制成功而被杀头了。其中一个窑工为了烧制红釉,跳进了窑口,以身殉窑,才烧制出红釉。后来也就有了“祭红”的说法。

  到清早期,还出现了粉彩,主要是为专门烧制官窑而使用的。这些都是判别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断代是学识,辨异是经验

  黄金源把将近60年的收藏经验向读者和盘托出。他介绍,判定藏品的真伪,首先是看器型,每个时代的器型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还有就是看瓷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只有符合当时的制作工艺才可能是真品。什么时候有釉彩,什么时候出现釉下彩,什么时候出现粉彩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判断真伪的依据。比如,在一件宋代器型的瓷器上出现了粉彩,肯定也不对,因为粉彩到清康熙朝才出现。

  黄金源先生经常告诉收藏爱好者的一句话是:断代是一种学识,辨异(即辨别真伪)是一种经验,价格则是一种人为。

  而怎样才是科学地判别藏品价值的方法?黄金源说,在业内,经常的做法是通过比较来定价。首先看藏品是不是官窑,是不是当时的艺术代表?如果是,再看藏品的品种和工艺水平。例如,其它条件相同的藏品,瓶就比壶贵一点,壶比碟贵,碟又比碗贵。

  判定藏品价值的另一个因素是多寡,这又往往和藏品的年代有关。同样档次的艺术作品,为何往往年头远的会贵,因为年代较远的,其存世量往往会越少。

  黄金源说,景德镇瓷器身上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这是区别于其它窑口瓷器的重要依据。其它地方瓷器达不到景德镇瓷这样精细,瓷质也达不到景德镇瓷的密度和硬度,在画工用料上,景德镇瓷也比其它窑要好。

  品景德镇瓷

  明永乐影青碗

  (1403—1424)

  珠山窑影青碗,高7厘米、直径17.3厘米。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丁未条记”中记载: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结素莹然,甚适于心。因此景德镇珠山官窑的窑工为了迎合永乐帝的喜爱,烧制很多甜白与精美的影青瓷。

  黄金源品评:此碗一眼看上去很像是北宋影青,其实细心分析有很大差别。首先从骨胎分析,北宋影青是用一元配方,而明永乐是用二元配方,烧瓷的温度可以提高而不变形,因此胚胎可以拉得薄、透光感更强。而北宋的口边薄、向下渐厚,这是为了抗高温,减少变形,因此厚薄相差很大。还有山永乐的胎土淘练更为细密,密度大。此碗外底为细砂平底并有饭焦浓黑斑点而有油质感,而圈足亦比北宋影青高,在工艺上北宋的较为随意粗犷,明永乐的更细致严谨,刻花秘而不乱,净里净外,内外明净如镜,体现了明永乐官窑的严谨风格。

  清康熙郎窑红宝石胆瓶

  (1662—1722)

  红宝石胆瓶,高30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0.4厘米。此瓶小口直颈,颈肩之间有炫纹一道,向下渐大,形成悬胆式瓶型,故呼之为胆瓶。

  黄金源品评:红釉像红宝石一样红艳,与其他红釉相比,大有鹤立鸡群之感,实为郎窑精品。

  清康熙苹果绿摇铃瓶

  (1662—1722)

  苹果绿摇铃瓶,高20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0厘米。

  黄金源品评:苹果绿釉是在烧豇豆红时红铜釉在偶然的炉温变化下变成苹果绿色,有的会烧出红色中一块绿斑,有时绿中有块红斑,难得这个器物整体是苹果绿色,这种苹果绿有一种清净的感觉,烧豇豆红的时候,整件器物豇豆红色是正常的,这无心之得实是难能可贵。

  清康熙绿郎胆瓶

  (1662—1722)

  绿郎胆瓶,高27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11.6厘米。

  黄金源品评:绿郎是因为红铜釉在偶然的炉温下变成绿色,胆瓶全身布满细碎冰裂纹,深绿色葱翠亮丽,在冰裂纹下折射出光泽,这就是俗语说的苍蝇翅。绿郎窑非常稀有,历来被视为珍品。

(责编:董子龙、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