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亮相世纪坛--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亮相世纪坛

2013年04月18日08:49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昨天,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展厅里,一位观众在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轺车展柜前仔细观看。本报记者 饶强摄

  一段起自战国截至东汉末年的历史,随着一次展览将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今起,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等6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共同主办的“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

  展厅里,有着鲜明游牧民族印记的鹰顶金冠饰、盘角羊头饰、双鸟环首青铜短剑等珍贵文物,与出土自中原的青铜羽纹扁壶、灰陶灶、铜轺车、五凤镂空熏炉等中原器皿,沿着曲折的走廊接续呈现,安静地躺在展橱里。而与这些实物相呼应陈列的还有“风餐露宿”、“大迁徙”、“塞外昭君”、“张骞出使西域”、 “盟誓”等反映匈奴与中原的巨幅油画,明艳的色彩让尘封的历史瞬间生动起来。

  开创了文物与油画相结合展出的本次展览,由28幅大型历史油画与115件(组)出土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构成,分别从“风俗”、“碰撞”和“融合”三个部分展现战国至东汉末,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其间,以游牧与农耕为特征的匈奴与中原文明,数百年间经由金戈铁马、“和亲”、迁徙杂居等方式,由冲突最终走向大融合。“那些旧时实物如同历史的节点,而这些由今天的人们创作的油画提供了让点走向线和面的可能,它们共同汇成立体式的大视野。”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徐蕊介绍,展出文物由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博物馆馆藏合力组成。

  所有藏品中,最为耀眼的当属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的鹰顶金冠饰。出土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的这顶金冠,是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唯一一套完整的“胡冠”实物,属匈奴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它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傲立一只雄鹰,张爪展翅,冠带呈半球体,其上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咬斗图案。更令人称奇的是,整个冠饰戴在头上不仅金光熠熠,而且稍一晃动,雄鹰的头尾部便会摆动起来,栩栩如生。“根据出土位置和物件上的动物造型来判断,它应当属于战国时期居于鄂尔多斯地区的匈奴林胡王或白羊王中的一支。”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杨泓教授分析说。

  一组8件仿照汉代玉器的石佩饰,则验证了匈奴民族已开始吸收华夏民族的先进工艺。据了解,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西沟畔4号匈奴墓的这组物件,由于当地质地为砂岩,无论硬度还是韧性都远不及玉质。因此,与有着众多曲折镂空和精细纹饰的真正汉代玉器相比,其在纹饰上简化不少,镂空的形状和佩饰的外形都较浑圆。“你会发现,从纹饰上看,同样是兽类,中原物件上的貌似受过驯养而温顺,而匈奴族的常见厮咬、凶猛场景。”朱姓志愿讲解员告知参观者如何区分那些物件的归属,“包括匈奴在内的游牧民族的服饰为左衽,即衣襟向左边开;华夏民族相反。”

  展览期间,世界艺术馆还将邀请国家博物馆文史专家孙机教授就匈奴历史举办讲座,同时邀请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艺术家与学者,就如何运用文物知识创作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及美术创作如何与文物陈列相结合等问题展开讨论。

  据悉,本次展览也是北京市文化局2013年“走进美术馆、体验美术馆”活动向公众推荐展览之一。随后,北京市文化局还将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走进美术馆、体验美术馆”活动的启动仪式。展览将展至5月22日。(陈涛)

(责编: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