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座谈会
发言选登
编者按
为搞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创作活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中共党史学会、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共党史题材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举办了“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座谈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黄如军、中共党史题材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姜士林以及戴士和等50多位艺术家到会发言。现摘要选部分艺术家发言,以飨读者。
处理好宏大叙事
与个人视角的关系
戴士和(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将宏大叙事与个人视角恰如其分地结合,这是保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艺术质量的生命线。有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宏大叙事才是活的,对于艺术家来说才是由衷的,才是有可能打动人的。而所谓的个人语言、个人绘画上的偏好都是子问题。
一个时代的艺术建树是非常艰苦的,它的成果的积累是非常曲折的,有的时候你以为是失败了,但是它可能离成功更近了一点,有的时候认为是大获全胜了,也可能其实误入歧途。尽人事听天命,我们搞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既不必妄自尊大,也不必谨小慎微。我们画历史史画跟齐白石先生画一个墨叶红花,不见得哪个更重大一些,要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而不能说因为题材的重大,我们就了不起了。
系统工程 延伸视野
陈坚(南京军区创作室创作员):我们这一代人画历史画也是站在老一辈历史画家的肩膀上的。我小时候临摹过一些历史画,比如《南昌起义》、《平型关大捷》、《十二月会议》,对新中国老一辈画家的重要历史画很熟悉。后来搞专业创作,就接触到了历史画创作。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感性的表面的学习,后来我体会到,历史画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历史事件就事论事、根据主题收集资料往往是不够的,还要再延伸视野,去研究事情本身。更重要的是,造型艺术如绘画对形象的塑造一定要重视,同时,对生活熟悉才能有发言权。我经常搞军事题材,可能这方面的要求会多一点,有些历史画中的军事动作比如打枪,枪的保险还没打开,枪管就冒火了,这是立不住的。所以说,画历史画是戴着镣铐跳舞,不是随便发挥就行的。
解决好四个层面的问题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历史题材创作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表现对象的历史性的提纯,简单说来就是对一些可以表现的对象的历史资料的准备、历史题材的真实性问题,包括人物事件、相关道具等等。这是被认为进入创作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最基础的阶段。
第二是表现主题的历史性逻辑。在构思和构图阶段,表现主题的历史性逻辑问题就会浮现出来,而进入到创作过程时,允许主体性的历史的理解,可能就要对一些具体的情形进行讨论,这就是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但是这种真实性,有的时候特别是在视觉图像上,不能把它画成历史照片,况且有的根本没有照片,这时候只能根据想象,而想象的依据就是一种历史性的逻辑起作用。
第三是解释的层面。也就是主体性越来越强化了,比如在虚构过程中我的创作意味可能会主导历史逻辑的展开,当然还有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层面当中,也许主体的负担压迫着你,但是你力图在摆脱,在主题的范围中寻找一种突破。
第四是语言问题。其实在阐释过程中语言问题是随之进入的,我们虽然把语言放在最后,但是语言是最个性化、最有主观性的,在主观意念的笼罩下,这些解释问题和语言问题都会综合起来,最后才决定画面的产生。
培养新人的重要抓手
俞晓夫(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随着历史的发展,我觉得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出现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对历史画从学术、教学等方面进行梳理,然后再继续发展。二是应该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学会画历史画。不少年轻人对历史画就像一个门外汉,不知道什么叫做历史,画出来的就不叫历史画。
历史画是多元的,可以有很多样式。当然再多的样式,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对历史画的敬畏感,什么样的历史画是需要倡导的。当代艺术大概不学也是可以的,真正要学一点东西,我觉得历史画是一个抓手,囊括性很大。走出了第一步后,还要有风格样式的第二步,不是单单写实的。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但也千万不能妄自尊大。在时风浮躁的时代,我们要脚踏实地去画历史画。
历史画也要出新
孙浩(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我在部队待的时间很长,画军事画、历史画,稀里糊涂就画了几十年。现在回头看看,很多作品经不起看。历史画创作应该在形式语言上吸收一点新的东西,有点变化。
我想说,重大历史题材不要强调“重大”,因为这么多年,从国家到各省全都有重大题材。我们要看重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本身就是重大的,作品质量好,别人看了自然觉得很重大。
一切从头学
谷钢(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目前我国的历史画创作没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一批历史画,后来因“文革”中断了,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坚持画,但总体来说理论、实践及方法的积累特别是理论工作做得很少。可喜的是,现在迎来了一个高潮,几年前国家就开始从不同角度鼓励历史画创作。艺术家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能看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些历史画的杰出作品,可以说这是绝唱,无论是欧洲还是前苏联,以后这么好的作品恐怕不会出现。
历史画创作和平时的有感而发与随意表现的创作是两回事,它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历史画创作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我认为,画一幅历史画就相当于上一次学,一切都从头学习。
以史为鉴
王铁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美术如何发展,历史画都不会消亡,这是由它特殊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历史画创作曾经很辉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者80年代以前,很多历史画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是社会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市场经济调整下,绘画的创作取向趋于多元,极大地削弱和冲击了历史画创作。这是一个现实。在现有条件下,我们重拾历史画,从总体条件、个人感觉上不再像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的历史时期我们从事这种创作所面对、承受的环境了,各位画家都有体会。但这一代画家的成长经历,决定了艺术上的取向。我们是有历史责任感的,对艺术的把握也从来没有脱离国家、民族所遵循的轨道,这就是我们这代艺术家总体上的面貌和特点。具体来说,我们的历史画创作,有自身真诚的情感、有对历史的情结,也充分认识到历史画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当今社会条件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后代的教育意义。教育人民不要忘记历史,以史为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当今历史画创作的意义所在。
创作样式多元化
马刚(中央美院教授):首先,我认为不能以西方的发展模式、发展逻辑看待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画实际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对历史的解读,同时它是和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关联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再现历史,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巡回画派。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认认真真地学习、研究。
历史画创作当前形成了一个热潮,我认为它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另外,对于历史画的创作模式和样式,包括语言的探讨还要深入进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写实样式或者其他什么样式,我认为,其实历史画在今天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多角度的。
创作趋向深化
谭天(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这次座谈会是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深化和专门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题材,从众多主题的作品到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主。二是艺术门类,从国油版雕到专门以油画为主。三是从发动群众集体创作到现在的邀请专家创作。四是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五是组织机构的专门化。此次由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史学会来主办,这是创作深化的象征。
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要强调一个主题,即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和个人意志之间的关系主导着历史画创作的走向。我觉得当下历史画创作也有一种时代的紧迫感。大家可以来思考,我们对待以前的历史画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不是可以重画?还有现在的一些资料丰富了,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素材,可以从新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进行新的创作。再有,多样风格探索问题。婉约风格是一种,雄壮的、壮烈的、崇高的等都可以。
当下和传统历史画创作的差异
吴杨波(广州美院教授、美术评论家):这几年热起来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由特定的历史机缘产生,却也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多关注和争议。汇总起来,主要的争议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画好历史画的问题。二是什么样的历史题材才能画、画家是否要忠实于历史的客观真实的问题。三是历史画“民族化”的问题。
在这3个问题之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在隐隐地困扰着中国当代的油画家们:在21世纪影像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必要性(或者叫做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在没有照片的时代,油画当仁不让地担当还原重要历史场景的首席;在电影、电视和数码特效如此发达的今天,油画“视觉艺术老大”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还原历史场景的重任,影视作品是首选。既然如此,进行历史油画创作意义何在呢?
在笔者看来,一种艺术样式的可能性,取决于这种样式的艺术创作者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以上四个问题的争议,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当代中国油画家会以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到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中去。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同样,当我们未来看待今天涌现出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时,我想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精英们如何看待历史,又是如何将历史视觉呈现。我想,这也许就是当代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和传统历史画油画创作的差异。
关于历史画创作
的几点思考
张祖英(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自前年国家斥巨资投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上海、浙江、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广东以及解放军系统等相继组织本地区的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形成一股热潮,这是美术界的大事,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长远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也明确提出组织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工作。从宏观来看,国家的文化建设应和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一样,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及舆论呼唤,而是国家文化领导部门要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制定出切实的措施和具体的计划,认真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来,各个有价值的项目关联起来就是国家的文化意志和文化旨向。
当然,目前各地组织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工作也会遇到一些相应的问题,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研究。
一、做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涉及多方面的配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关注极为重要,但关键是要组织优秀艺术家参与和投入,才能保证创作质量,流传后世。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都来自近代史的重要史实,所以必须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史料分析有明确的再认识。历史画创作的当代性,也就是历史画创作如何体现时代精神,这是委托方和创作主体都值得深入研究的。
三、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重要史实的披露,往往不同的时期对历史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历史画创作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值得研究。促进人类的精神反思,这就是历史画创作的当代性,如前苏联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文艺作品,从反思战争的角度先后产生不同层次的变化就可说明问题。
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
杨尧(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用油画风景画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是一个新鲜的角度, 我认为现代文化研究中心姜士林先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创新的命题,有着广阔前景的艺术领域。
去年5月,在姜士林有力的支持下,我有意识地进入了这方面的创作。我试图从传统的创作模式中解放出来,春节前作品出来后,被评论家认为具有婉约风格,我想,这应该也是中国油画发展的一条路径。有个艺术理论家对我说,风景画在西方绘画艺术上是排得比较靠后的,但中国早在1000多年前就出现了独立的风景画,并发展为成熟的品位极高的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山水画始终附着中国的人文精神。
我的历史画创作经验
曹新林(河南省美协名誉主席):选择《百团大战——彭德怀》进行历史画创作,首先是占有大量的文史资料,特别是历史图片、图史、图志。构图是进入画面的第一工序,为了拉宽画面,本人也数易其稿。百团大战战线数千公里,历时几个月,参战105个团,歼敌5万多人,辽阔场面,让我认定宽银幕般的画面较为合适,而尺寸是我们筹备会上拟去国家博物馆大厅展出而确定的。战争题材的绘画多选择全景画,百团大战也有全景画。我的着力点不是战事,而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和指挥者彭德怀,战争只是一个画面空间。我思量着全景画的优势与弱势,在色稿的探索中力求简洁,把繁杂的细节统统集装起来,归纳到几个块中,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画面的三大色块,或黑白灰之中远山与天空的蓝灰、大面积战壕的黄白、天地间的线状黑色。
革命历史画创作,历史图片的运用是必须的,也是一大议题。我参照了照片,局部还原照片,基本忠实于历史图片的信息,但需做必要的修改或更换,以多种方式切入主观因素,如绘画性的加强、笔触的运用、色彩的更换、背景的移植等等,照片的痕迹犹在。一旦本人凝聚足够的能量,有信心和能力塑造出足以代表亿万群众心中的彭德怀形象,也是我心目中的彭大将军的形象,《百团大战——彭德怀》将会重新绘制。
难得的锻炼机会
孙韬(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央美院教授):我上次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幅画画了4年。2009年我又到欧洲去考察了一个多月。我的感触是,如果一个民族建国以后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能有一两张真正能立得住的,就算成功。因为历史的原因,整个现实主义的发展有一个脉络,但西方国家现在几乎全部都放弃了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可惜。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