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共机构。
中国古代也非常重视文物的教化作用,从宋代起,书院得到极大发展,古代书院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承担着博物、成人教育、礼仪展示等功能。然而,书院初期属私人机构,明清时则受地方官员直接管理,导致公共品管理不善,博物功能渐次消失。
清末,在列强的压力下,国人开始寻求自强之道,梁启超到西方考察时,惊叹图书馆、博物馆之多,他认为这是教化民众、改善民风的最佳之道,撰文大力推荐。
然而,办博物馆需较多资金,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暇顾及。1905年,“末代状元”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筹建“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现代博物馆。张謇兴办实业,清政府划给了一块面积颇大的土地,他用来种棉花,以为原料基地,兴办纱厂。当时洋布对中国传统纺织业冲击颇大,可价格高,普通人用不起,而用现代技术纺纱,再交给乡村手工织匠,就可以做出成本低、质量尚可的布,足以和洋布竞争。
传统手纺,一名织工需4名纺纱工,而用机器纺纱,一厂可以供数万名织布工,当时江南一个县就有数万台土织布机,张謇纱厂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所以他有钱办博物馆。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国内的一些社会文化名流积极倡导和努力兴建博物馆。北京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博物馆是由著名教育家、时任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经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先生热心策划,1912年7月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的历史博物馆。该馆以太学的辟雍礼器等古物百余件为基本陈列品,1917年因张勋复辟,不得不暂停,后迁往故宫午门。前后筹备了14年,共征集到展品上万件,192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开办的国立公共博物馆。
1913年,交通部所属北京铁道学院的交通博物馆建成,馆址在北京府右街,这是一座教学实习型博物馆。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在紫禁城成立古物陈列所,并开放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10余座清宫殿堂。
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它以紫禁城三大殿以北的内廷为院址,与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一起对外开放。昔日的封建宫阙禁地终于全部开放,并集中展示皇室的文物珍宝,任民众参观游览。
截至1937年底,北平有各类博物馆10余座。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乱、战火毁坏,北京的博物馆萧条冷落,难以为继,不少博物馆相继关闭。到1949年北平解放,只剩下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在艰难支撑,勉强开放。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博物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