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鲁婧)今天下午14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做客人民网视频访谈。2011年3月2日上午八时,文化部部长蔡武来到中国美术馆,宣布中国美术馆自即日起面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时至今日,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已经整整两年了,这两年中国美术馆发生的很大变化,范迪安讲到,第一,首先是观众量的增加。过去尽管美术馆的门票也不算贵,但由于有一个票费的问题,它总是一个门槛,现在打开了大门,老百姓随时可以走进美术馆。而且中国美术馆是少有的365天不关门的馆,基本不休息,除了有时候大的展览换场,中间不得不有一点间隙之外,可以说天天开门,这样让老百姓走进国家美术殿堂真正有了方便。
第二,免费不仅带来观众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观众群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只是美术爱好者或者对美术有向往的这些朋友来看,现在经常是举家来看,带着孩子来看。过去到美术馆只是偶尔来一次,现在大家会经常来。因为大家越来越发现这里有很多好的展览,每次来都有一些新的收获或者意外的收获,这使得美术馆就能够成为一个人们常来常往且能得到文化服务地方。
范迪安说免费开放以后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营造氛围,服务观众,使观众走进来之后,觉得这里的展览不仅是好看的,整个情景氛围也是舒适的,对这点我们很重视。加强了对公众的服务,包括展览的预告、进场之后的导览等等,包括每个月要印发很多展览的讯息,包括平时一些重要的展览中还特别有一些让观众了解的知识背景等等这些,包括语音导览、志愿者的导览,构成更加精致化的服务。
第二点很重要的就是不断打造精品展览。其中要把自己的馆藏拿出来让大家分享,组成大型的展览,也要通过一些主题,构筑一些多样化的展览。因为毕竟中国美术馆是面向整个社会层面,它有不同的审美需求。所以,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来打造不同主题的展览。比如不同画种类型的,中国画的、油画的、雕塑的、历史的,比如当代的,甚至年轻人的,还有国际的,这样一个不断丰富的展览结构,就能保持美术馆能够吸引观众,观众也真正在这里面有收获。
针对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和艺术交流需要,范迪安说,这两年美术馆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这方面的服务。比如继续搞好学术讲座,在一些重要的展览过程中,邀请专家学者来讲一讲某个学术问题,和目前展示的展览的主题、内容是相吻合的。另外还举办艺术沙龙,有时候艺术家就在展厅里直接和公众见面。过去只见其作,不见其人,现在有机会见到艺术家其人了。其实艺术家也很愿意和公众交流,大家能够真正把艺术和人的心灵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与此同时,开展不同类型的公共教育活动,比如青年大学生的,比如社区的,比如老人的,甚至包括那些残疾人、农民工这些群体的专题的活动。当然,专题活动,参加的人数也许有限,但是慢慢积累起来,不断根据形势来组织这些活动,就使得美术馆能成为大家觉得很愿意去,真正是一种自己的文化家园。所以,打造文化家园是美术馆人的一个重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