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清代古墓变身“垃圾场”情况调查--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长沙清代古墓变身“垃圾场”情况调查

2013年03月01日0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2月28日上午11时许,油铺街清代古墓旁堆放着垃圾。 张 玲 摄

  近几日,位于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油铺街105号的一座清代古墓变身“垃圾场”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2月28日,本报记者赶赴古墓现场进行了深入采访。

  古墓旁确有垃圾堆放

  28日上午,记者乘车抵达开福区湘雅路与油铺街的交叉路口,因油铺街街面较窄,车辆通行缓慢,我们只好下车步行。油铺街两侧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长沙老民居。

  顺着街道两侧民居的门牌号一路寻问,穿过一个小弄堂,记者找到了位于油铺街105号的清代古墓,此时大约上午11时。记者看到墓碑上清晰可见“王母陈太宜”的字样,墓体四周由石板围成圆形,面积近20平方米。而石板外紧挨着古墓的地方便堆放着一堆生活垃圾,十分刺目,古墓上方还晾晒着附近居民的被褥和衣物,墓旁的桌子上晾满了鞋子。

  附近居民周莹和母亲、女儿当时正坐在古墓边的院子里摘菜,周莹的母亲告诉记者,她今年50多岁了,从记事起,这个古墓就一直在这里,多年来古墓的变化并不大。“现在堆放垃圾的地方原来是一棵大树,古墓周围石板间的裂缝就是大树树根生长造成的,当年树下时常堆着落叶,大约在去年10月,大树在台风中被刮倒,之后人们把树根处理掉,这里就开始堆放垃圾了。”周莹说,“不过这里的垃圾有专人清理,每天一次,只是常常刚清理过,又有垃圾丢过来。”

  中午12时左右,当记者结束了在油铺街社区的采访再度回到古墓附近时,发现垃圾被清理过,可墓旁很快又出现了新的垃圾。

  古墓被认定为 不可移动文物

  长沙市开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熊靖安介绍,油铺街的这座清代古墓并不是名人墓,但应是清朝末年长沙一大户人家女主人的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8年,长沙市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普查,这次普查明确要求不能有遗漏,油铺街这座清代古墓就是在这次普查后,于2010年被长沙市文物部门正式确立为不可移动文物,并由街道和社区维护管理。”熊靖安说。他还告诉记者,这座古墓两侧原本有两块墓碑,但是其中一块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遭到破坏,由于墓主人的后人都已不在长沙生活,古墓在被确立为不可移动文物前曾经长时间疏于维护。

  为保护好不可移动文物,长沙市文物部门为每处不可移动文物都安排了一位文物保护员,并每年给予文物保护员一定的补贴。谢玉香是油铺街社区专干,兼职担任油铺街105号清代古墓的文物保护员。她告诉记者,从这座古墓被认定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起,她一直担任古墓文物保护员,每天都要到古墓处巡逻一次,查看古墓的安全和卫生等,每年她都会接受两三次由开福区文物管理所或湘雅路街道办事处举办的文物保护员培训。谈到古墓旁的垃圾,谢玉香表示:“垃圾有专业的清洁公司安排专人负责,每天都会清理一到两次。”

  保护古墓清洁 还需多方努力

  油铺街社区居委会主任邓汝莹也表示,古墓周围的环境卫生由湘雅路街道城管办统一管理,安排了专业的清洁服务公司负责。当记者提到在古墓周围没有看到垃圾桶或垃圾箱时,邓汝莹介绍说,古墓所在的油铺街属棚户区,没有统一配备垃圾箱,但古墓附近设有公共垃圾站。记者按照附近居民所指的方向寻找离古墓最近的公共垃圾站,走出油铺街,在湘雅路上看到了开福区环卫所属的标记序号为G—1007的垃圾站,而这个垃圾站距古墓大约有200米的距离。“之后我们也会根据古墓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古墓周围增设垃圾箱。”邓汝莹说。

  要保持百年古墓的清洁,附近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至关重要。采访中,熊靖安无奈地表示,油铺街附近房屋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租住,人口流动性较大,这给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带来了很大难度。

  自2009年9月1日起,《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责任分工和保护办法,但办法中只明令禁止盗掘、盗窃、刻划、涂污或者损毁等危害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行为,并未对保持不可移动文物周围环境的清洁作出相关规定。(张 玲)

(责任编辑: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