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渐欲迷人眼--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真伪渐欲迷人眼

冯智军

2013年01月28日08: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在济南举行的“翰德轩迎春拍卖书画会”上,以2.5亿元人民币成交。中国书画拍卖早已进入“亿元时代”,但在2012年艺术市场调整之后,这件刷新个人纪录的亿元拍品,似乎喻示了今年艺术品市场复苏的美好前景。

  只是这个利好消息撬动的却不是艺术市场,反而引发了一片哗然与质疑。在这些争议之中,焦点就是作品的真伪。艺术收藏家马德光在微博中说:“张大千1953年还没有开始画泼彩作品,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一张1953年的泼彩作品呢?”艺术家江因风也发微博称:“作品被业界人士质疑伪作,后经旅美画家石墨指认,伪作《泼彩山水》乃临摹自张大千《庐山图》中间部分,经高清照片对比确认此说。”

  面对“画作假得太离谱”的质疑,翰德轩拍卖董事长宗佩山坚称其鉴定程序比故宫鉴定书画还要严格,作品百分之百保真,而且作品的真实成交性也毋庸置疑。

  近些年,总是不乏各种艺术品的真伪之辩,使得真正喜爱艺术的人对收藏开始望之生畏。雅致的艺术收藏,慢慢变成了“双刃剑”,在割伤了艺术与艺术家的同时,也割出了藏家与艺术之间的鸿沟。

  艺术的作伪问题自古有之,只是中国古人大多是为临摹研习所用,从明清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藏家需求的扩大,促使艺术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助推了作伪之风。颇有意味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造假高手”、自诩为“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的张大千,今天也开始成为造假者热衷的仿造对象,而且一件具有争议的作品反而创了他个人作品拍卖的新高。

  在此暂且不去追究此幅《泼彩山水》是如何拍出天价,追寻卖家与买家是谁,追问到底是原作还是伪作,而是由此引发一些思考:面对频现的伪作,拍卖的“不保真”条款,如何求得一个“真”?

  俗语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可现实是不止古代艺术品,就连在世的艺术家作品都已经真真假假莫辨雌雄了。如果说古代书画鉴定需要精深的专业素养,还要辅以各类科技手段,给鉴定造成了诸多限制。可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想求得一个“真”,也同样是困难重重。伪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拍卖场上,艺术家一次次地被侵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与“伪作满天飞”的无奈相比,更有一种“画家不能鉴定自己的画”的荒谬。如2005年在吴冠中做出“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结论后,原告藏家仍然败诉。艺术家自己的作品,最有鉴定发言权的莫过于艺术家本身,这个简单得如同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却也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难以证明。所以面对伪作,虽然有着韩美林、史国良等人的维权之路,但大多数的艺术家只能保持沉默。

  幸而继去年6月“霍春阳画作真伪”一案里,法院取信霍春阳的证言后,今年1月14日,“画家赵建成打假案”的一审判决再次支持艺术家对个人作品的鉴定权。对画家鉴定拍品真伪给予的支持,也为今后的鉴定维权提供一个参考,但愿这是净化艺术市场的一个良好开端吧。

(责任编辑: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