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门类冗杂,若从受众群体角度区分,可分为三种: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如果说学院派与文人艺术或多或少带些“高雅”的味道,那么民间艺术则由于其发展历史、定位人群等因素,属于地地道道的“草根”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民间艺术近年来的传承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如何对其准确定位、找准发展方式以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是探讨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民间艺术是创新的基础
“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民间艺术所占地位值得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表示,民间艺术在我国艺术门类中的作用重要且独特,其是民间文化的创造,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民间情感的一种传达。
“极具亲和力是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优势。”王文章指出,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内涵,民间艺术所包含的智慧是当代艺术创新的基础,诸多艺术大师的著作都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元素。因此,充分尊重、重视民间艺术显得尤为必要。
“民间艺术中的诸多项目均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建君表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优秀的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报告又一次强调了建立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意义。发展民间艺术,应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民间艺术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挖掘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基础和支撑作用。
二 谨慎应对产业化
“作为文化发展史上的发明和创造,中国的每一项手工技艺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认识手工技艺,有利于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孙建君指出,手工技艺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要经受历史的考验,而文化产业发展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不同的。不能毫无区别地让民间艺术传承人去做文化产业。
孙建君指出,民间艺术的传承包括抢救性保护、恢复性保护、记录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等方式。“我赞成非遗项目的合理使用,但需掌握度,不能因为发展文化产业使非遗传承受到冲击。”孙建君表示,当前国内有关部门对当地手工技艺等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认识浅薄,没有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意义。对民间艺术仓促进行产业化,只会加速其消亡。
对于民间艺术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为根本的是围绕名人名景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保护与转化模式,制定战略规划,构建相应的支撑体系,按照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内在规律,构建与培育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西沐建议,应鼓励民间艺术名人建工作室,采取公司+名人工作室、公司+作坊、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与快速消费品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民间文化艺术与金融、科技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三 建立院校支撑体系
民间艺术是活跃群众文化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产物,其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近年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民间艺术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范围逐渐缩小,如何培养后备人才以及群众对民间艺术的热情这一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为大力繁荣发展民间艺术,潍坊市自2012年上半年起组织举办了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1月18日,在“传承文明薪火 守望精神家园”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授名颁奖典礼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等15人被授为潍坊首批民间艺术大师,充分展示了潍坊丰厚的民间资源及民间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孙建君提出,应发挥教育院校的作用,在学校设立民间技艺课程,让学生体验民间手工艺带来的快乐,为民间艺术传承培养后备军。
王文章也表示,民间艺术得以发展,其传承主体是民间艺术家。“要将民间艺术‘刻板’地传承下去,保持其原有风貌,离不开民间艺术家的坚守,更离不开年轻艺术人才。”
“如果把民间技艺比作‘种子’,那么民间艺人便是传播‘种子’的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表示,民间民俗艺术是潍坊文化领域的一朵奇葩。评选民间艺术大师、建立民间艺人荣誉制度,有利于促进民间艺术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记者 苏 锐 实习记者 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