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李宝林
人民网>>书画>>正文

李宝林绘画艺术赏析及市场探讨

薛永年

2013年01月24日14:3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第二章:求学中央美术学院和进入海军阶段的艺术风格、表现对象的转变奠定艺术成熟和不断变革的基础

1958年22岁的李宝林抱着对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报考了美术学院,同年被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双双录取,李宝林自小打下的童子功得到了最直接的肯定。后来他选择了大师云集的中央美术学院,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郭味渠、李斛、刘凌仓、萧淑芳等先生,而今成为了自己的老师,于李宝林而言无疑是如鱼得水。他不但遇上了艺术上整体提高的最大契机,而且美院老师们那种强烈的发展中国画的使命精神,更是令他有了一种精神家园似的归属感。

叶浅予先生常对学生们说:“面向世界不是不要民族性和地域性,拿不起毛笔,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发展与创新从何谈起!”他认为艺术需要贴近、深入生活、从而创造生活。上学期间李宝林随叶浅予先生去了洛阳、西安等地进行艺术考察和写生,还在李可染先生的带领下在颐和园对景写生了一个月,并记住了先生一句后来让他受用终生的话“画画首先要定下心来”。上学期间,他的写生作品《众香界》在《北京日报》发表,龙门石窟巨幅写生受到师友一致好评,毕业创作《露营之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李宝林是个好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还是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毕业分配时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但是为了艺术,他主动要求当了兵,穿上了海军的戎装,一去就是与北京相去万里的南疆海岛,好好地体验起了生活。

“这种选择还是出于使命感。”李宝林先生说,“一定要成为一个创造新生活的实践者,要体验到时代气息,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然后才能画出创造性的作品来。”一年后一组《下放当兵》的写生作品发表在了《人民海军报》,对自己的生活体验交了一份艺术的小结。海岛的生活是辛苦的,尤其在几十年前的那个时候,最奢侈的享受就是从热得象个烤箱似的铁皮护卫舰里出来,冲个凉后躺在树阴下休息片刻。这种“奢侈享受”李宝林整整享受了14年。这14个年头里他创作出了《瞄破千张靶纸》、《战台风》、《政委》、《誓言》、等大型作品参加全军和全国的重要展览,还有《第一封家信》、《西沙海战》等与他人合作的水墨连环画出版发行,成绩可谓丰硕。然而更让他受用的是14年来与那么多朴实、可爱的水兵相处,他们默默无闻的尽心奉献,让自己的灵魂感到了净化,对名利场上那些蝇营狗苟之事视若草芥。14年来与大海打交道,心胸被宽广无边,波澜壮阔的大海打开了。他笑着对我们说:“心胸宽广对一个山水画家来讲,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大胸襟,就没有大山水,你的胸襟有多大,你的作品的气势就有多大。”这对李宝林先生后来转行专攻山水画的帮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海一望无际的波涛,礁石的厚重与沧桑,让他找到自己的线条和皴法。狂风巨浪的激情,催生了他后来笔下立体视线的山水作品。他将视线中的滔天巨浪演绎为了北疆的高寒博大,峰峦林立的苍山云水。也许这就是他作为李可染学派重要传人,却开启了自家阵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