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建立定价机制
在古代,书画如何论价(主要是艺术价值)?彭德说:“张彦远提出了书画论价的几个重要前提:一是品第,二是时代,三是作者。品第指作品的档次,由专家审定。时代分上古、中古、下古,汉、魏、三国是上古,晋与刘宋是中古,齐、梁、北魏以后是下古,隋至唐代是近代。至于作者,主要看社会影响。作者往往会成为书画论价的主要因素。宋代苏轼、明代董其昌、清代吴伟业,绘画水平一般但卖价很高,原因在于作者有名有身份有地位。苏轼是文豪,董其昌是尚书,吴伟业是诗坛盟主。”
书画作品是否不应该按平尺销售?彭德的看法比较理性:“书画作品只要进入市场就变成了商品。商品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的,它同艺术承载的思想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商品的定价有它自身的规律,关键不在于书画能不能按尺寸定价,而是在于谁去定价、如何定价,定价的机制是否经得起推敲。如果经不起推敲,就只会蜕变为商业伎俩。”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马健则认为,在市场语境中,炒作润格有其合理的一面。“炒作无可厚非,并不会让藏界的行家和艺术界同行高看一眼,况且炒作也需要付出代价。书画的价格并不是由某一方定出来的,无论画家、画廊、藏家或者炒家都很难单方面地为艺术品定价。只有书画得到市场认可,经过买家和卖家的讨价还价,顺利成交,我们才能视为真实的售价。标价不是售价,你想标多高都成。”马健说。
马健所说的“代价”是画家对自己人格和艺术的戕害。伎俩低级的炒作和毫无道理可言的攀比,让不断翻新的润格记录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乱局与曲折发展,同时也丈量着当今艺术家的信誉和人格。“现在的画家坐在一起聊,基本不谈艺术,谈的都是某某画家的润格又涨了多少,谁的画在哪里拍出了多少钱,谁在哪里办了个展览,卖了多少画。”贾廷峰说,一些画家如果发现有同行的润格涨了,自己就马上涨。“有画家一年涨价很多次,今天两万,明天三万,后天五万,根本没有艺术道德。”
近年来,作为商品的美术作品由谁定价的讨论莫衷一是,和被权力寻租相比,由市场决定价格还是目前的最优途径。规范市场秩序,提倡人品艺品,提高普通观众、收藏者的辨识能力是当前可行也最亟需采取的办法。而在画廊、收藏家、拍卖行、艺术媒体、批评家的共同作用面前,贾廷峰的建议更适合普通收藏者:“市场上假画、行画太多了,藏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多学习,多判断,就可以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冲着热爱去收藏比冲着投资收藏,风险要小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