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中國畫"全能"何海霞的真實人生到底怎樣【6】

劉爽
2018年04月24日08:54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小字號
原標題:【藝術人物】“國手”何海霞:金碧青綠山水大家的俯仰人生

  萬山紅遍 60年代 69×138cm

  1961年 錦繡山谷 200×100cm

  1973 西岳太華 110×63cm

  長征 1976年 138×69cm

  1975年 放木出峽 91×48cm (何海霞美術館藏)

  革命聖地延安 70年代 136×68cm

  華嚴頂 1979年 97×55cm

  80年代 禹門天險 138×68cm

  1982年山河壯麗大地長春

  1956年之后何海霞融入美協,認識到傳統和生活的關系。這個時期是他由傳統轉型生活創作的裂變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的晚年衰年變法的成功與否。在此期間他深入生活,數易其稿,創作出了《西坡煙雨》、《寶成鐵路》、《馴服黃河》、《錦繡山谷圖》等傳世之作品。1960年到1962年,他應聘到中央美院授課,主要教授傳統和寫生課,同時當時的素描和新的教學方式也給他又新的啟示。

  當然,在文革期間,何海霞生活還是受到影響,1970年下放到富平庄裡畫了五年瓷。期間創作巨幅長卷《收租院》。同時,畫瓷經歷為他的后來創作有好的幫助。學生李德仁記的何先生回憶說:“畫瓷畫很不容易,既不能用水墨,也不能用透明色,用的色都是礦土粉,很難畫出層次。但我畫出來了。”他的瓷畫在工藝界很有名,直到九十年代還有人請他畫瓷。1994年到1995年間,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兩次請他畫口徑一米的仿雍正官窯放大碗,何先生在雙榆樹寓所架在兩個沙發上,畫上寫意重彩山水,精彩絕倫,不愧“世界之最”。瓷畫的礦土粉色性能近於石青石綠,何師把瓷畫技法再用到山水畫中,石青石綠的寫意問題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對於西安的這段生活,何紀爭認為非常重要,這個時期的作品是不必拿來和北京晚年的作品比較的,因為同樣重要,不能說“誰高誰低”。並回憶父親“非常勤奮,作品數量甚至是長安畫派畫家中最多的。上手也很快,他剛轉型的時候不擅長畫人物,可是后來作品中出現很多人的畫面很快完成了。這和他的聰明和勤奮是分不開的。”

  值得一提的,何先生並沒有像外界說言從傳統路子轉向長安畫派風格不適應,他是順其自然就適應的。何紀爭還提到:“他下鄉以后會受到生活的感染,很感動,覺得很美。”其實他一點也不排斥深入生活,也不存在所謂歷史的尷尬。

  行草陶淵明詩 1980年 70×46cm

  行書張大千詩 68×45cm

  在西安生活和創作的早期,心情上何海霞其實是平靜的,只是因為歷史的原因有些沉默。后期,反倒因為另外原因受到影響,這個時期,他已經不停往返北京期間,創作題材也從長安畫派的生活內容轉向秦嶺大山水,為晚年變法埋下了伏筆。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有:1975年乙卯67歲重返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創作組,並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延安頌》。創作《終南積雪》《香積寺晚鐘》等作品在陝展出;1976年丙辰68歲應文化部邀請赴北京作畫,此時為何海霞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后為北京飯店、釣魚台國賓館繪制巨幅金碧青綠山水;1979年己未71歲為北京全聚德宴會廳作巨幅《華山圖》。受西安政府委托作《唐大明宮》、《唐青龍寺》復原圖,贈日本東京、京都,並為陝西省創作多幅巨型山水畫。1981年辛酉73歲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又任陝西省政協委員;1982年壬戌74歲見報載張大千繪制《寶島長春》的消息后,即開始構思,歷經半年有余,為北京飯店創作出二十米長巨幅金碧青綠山水《大地長春》以為回應為釣魚台國賓館繪制《晴巒暖翠》;1983年癸亥75歲為中南海紫光閣創作《愛我河山》等,被授予獎狀,為西苑飯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廬山圖》。在《中國畫》1983年第二期發表創作論文《山水情趣》。

  長安三十年,給了何海霞晚年藝術井噴和變法的厚重歷練和滋養。

  八十多歲的何海霞在寫藝術理論

  80年代后何海霞先生回到北京,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國賓館等繪制一些巨幅畫卷,這是1986年為京西賓館作《大地一統錦繡山》

  1987年夏為人民大會堂作畫《風光多綺麗 還看祖國山》。右一何紀爭為助手

  1989年何海霞先生給學生賈又福等講課

  1990年秋,何海霞(左一)與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進行藝術交流

  1991年。何海霞和梁樹年同為大風堂師兄弟,都是畫壇泰斗。二老互祝健康

  1992.6.6海霞天地開館

  1992.6.6回陝西和老朋友交談。右一為賈平凹

  1994年4月24日已是86歲高齡的海霞老人還在作畫,筆耕不止

  何海霞、葉淺予、郝邦義在中國畫研究院

  1992.9.24與學生李德仁

  1996年與學生萬鼎

  重返北京 衰年變法

  1984,何海霞回到故鄉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今天國家畫院前身)任研究員。開始了“侵佔牆面”的藝術理想和抱負。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轉折,也是“衰年變法”開始,也甩開了生活的枷鎖,開始了瘋狂的巨著創作,這是他的自由階段。長安畫派時期,因條件限制,何海霞大多畫小畫,到了北京有了更好的創作條件,他開始放手搏擊。

  “金碧青綠山水第一人”的稱謂也是這個階段形成的。作為大風堂的弟子,何海霞的一生都在向張大千致敬。晚年,他也開始了潑彩和潑墨創作,但這和張大千不同,萬鼎表示“他倆的方法不一樣,張大千是潑了以后去找自然形態裡面可以順勢利導的構成一幅作品;何老是先畫,畫了以后把潑彩融入到畫裡邊,何老到到80年代末的那一段時間已經開始了連潑帶畫。但是顯然何老的骨架比張大千的豐富。”“何先生是先寫再潑,而且筆墨牢牢地抓住畫面,在一定程度上還起主要作用;張大千雖然也講章法,但是筆墨相對弱化,隻能看到色彩的流溢、恣肆。他們是兩種方法,張大千相對來說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何先生這麼豐富,他強調的是古典的東西更多一點,從心靈創造的東西多一點。”徐步教授這樣闡釋兩者不同。

  這個時期的何海霞更加勤奮,八九十歲的老先生一心要“為后人留點東西”。這個時期大多為輝煌巨著,也就是王魯湘先生所言的“廟堂氣”,程征先生所言的“王者氣”。自然,金碧和青綠山水本就是豪門貴族的藝術,只是水墨藝術興起之后式微,而張大千和何海霞將之作了復興和發展。

  看山還看祖國山 1986年 129×248cm

  1987 華岳清秋圖 96.5×178.5(通頁)

  1992年 夢繞三峽 55×112cm (何海霞美術館藏)

  1994年 清人詩意 68×136cm

  江山綺麗48×142cm(通頁) 1996年

  1992 潑彩雲山 97×47cm

  1993年 荒山披上綠軍裝 94×66cm

  對此,何海霞自己也曾多次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應該有輝煌的色彩,應該有黃鐘大呂。小情調好不好?應該和這樣的時代相配才好。”於是,他有了《蓬萊仙閣》、《金碧山水》等作品,並發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畫法漫談》;1985年乙丑77歲西安長安畫院授予名譽院長。作為藝術顧問,隨以王震為團長的政府代表團訪問日本,為中曾根首相作《鬆風海水圖》,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贈。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山水畫《華山》二幅。1986年丙寅78歲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個人畫展,並將《看山還看祖國山》、《泰山圖》兩幅巨幅山水畫捐贈給中國國家畫院收藏。創作巨幅金碧青綠山水《大地一統錦繡山》被京西飯店珍藏。

  他做到了初返京城“佔領牆面”的抱負,也完成了“以鐵板琵琶,鐘鼓笙笛,高奏黃鐘大呂”的藝術理想。

  1987年書法對聯·長嘯回首129×31cm×2

  書法26對聯1993年138×34×2

  潑墨為山皆有意 1992年 56×68cm

  山水還看蜀中山 1997年 120×67cm 寫意重彩

  山雨欲來時 90年代 68×53cm

  據何紀爭回憶: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常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做的事還很多,常常半夜起來,寫自己的藝術總結,或用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藝術心得。年近九十高齡的人,每天還要站著畫兩三個小時的畫,再作兩三個小時的筆記。

  當他去世的前一年,他感到自己實在不行了,時間不太多了。將自己創作准備在美術館畫展出的46幅國畫精品捐贈給國家,又將國家獎勵的20萬元捐贈給甘肅裕固族自治區紅灣小學。生前,何海霞未曾在中國美術館辦過展覽,他一直覺得自己畫的還不夠好。1998年8月5日21時,他走了。帶著在中國美術館做個展的願望。而中國美術館在其百年誕辰為其做個展時,斯人已去。

  雖然走時九十高齡,何紀爭依然感慨:走的早了;學生萬鼎遺憾到:老師正在創作的自由高峰戛然而止,如果再給他幾年,必然有更驚世的藝術成就。

  結束語:何海霞已然是座高峰,在美術史上具有獨立、不可復制的地位。“人生在世,俯仰之間,自當追求卓越”,何先生做到了。(文中圖片由何海霞先生家屬提供)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