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古人的消暑神器:睡覺時枕瓷枕 抱著竹夫人

2015年07月03日09: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人的消暑神器:睡覺時枕瓷枕 抱著竹夫人

古人的消暑

 

古人的消暑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動輒汗流浹背。古代先人沒有現代社會的電扇、空調,但從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消暑納涼詩來看,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納涼的方法,讀來別有一番情趣。那麼在小暑到來之際,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帶您一起去看看前人的納涼消暑“神器”。

  □文/圖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牧蘭

  馬妍 李娟 張秋焱

  “扇子,古人稱之為‘搖風’或‘涼友’,雖然極其簡單,卻也方便、實用,更綠色、環保。於此同時,古人也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明了可以在睡覺時抱著納涼的‘竹夫人’。”收藏愛好者常先生介紹道。

  竹夫人

  竹夫人

  聽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會感到好奇,什麼是“竹夫人”?他拿出了一個用竹子編成的長約1米,寬約0.5米的竹籠子,並表示這就是“竹夫人”。“《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去, 恩愛夫妻不到冬。’而謎底就是‘竹夫人’, 是一種用竹蔑編成的夏季抱著取涼的器具。既然是消暑用具,冬時自然要分離了。”常先生笑著說道。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稱為青奴、竹奴。制作時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制,形成圓柱型。因為整體都是鏤空編制的,天氣熱時放置在床上抱著入眠非常愜意。“現在人們一到夏天都習慣用空調,雖然是高大尚的產品,但是由於家中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空調氣溫過低等原因,非常容易讓人們患上‘空調病’。相對而言古人的納涼方法就簡單、實用多了,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身體健康。利用竹子編制而成,通過鏤空通風的原理緩解燥熱的感覺,這樣自然的納涼方法才是最好的。我收藏的這個‘竹夫人’是現代人根據古書記載仿制的,在南方還有許多地方的人在使用這種古朴的納涼工具。我在收藏的過程中遇到了‘竹夫人’,自己覺得非常有趣,雖然是現代的一件仿品,卻也能從中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在炎熱的夏季,與大家分享這件藏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絲涼爽。”常先生表示。

  家有瓷枕 安然入夢

  瓷枕

  瓷枕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為了能得一日清夢,古人也是找到各種高招。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瓷器的王國,古人用瓷器做了盤子、做了碗、做了花瓶、也做了茶具,當然也會想到用瓷器做枕頭。枕頭與人關系密切,要睡覺難免要找一個舒服的枕頭,所以才會有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中的詞句“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以及古詩“半窗千裡月,一枕五更風”的出現,除了這還有什麼能代替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贊美呢。

  “瓷枕是古人很好的乘涼伴侶,誰睡覺也需要枕頭,為了能涼爽入夢,古人想到了瓷枕,在枕頭上涂上一層釉,冰冰涼涼想想就很舒服。”收藏愛好者包先生說道。枕在這樣的枕頭上真的會舒服嗎?”包先生表示,舒不舒服我們有古詩為証。“曾有詩句寫道‘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忘機堪畫寢,一枕最幽宜。’乾隆皇帝曾題詞一首以表達瓷枕帶給自己的喜悅感覺。如果瓷枕枕著不舒服,那還會有人喜歡嗎?隻不過已經用慣了軟枕頭的現代人多數用不慣這種僵硬的寢具了。”

  談起瓷枕,包先生介紹,瓷枕最早創燒於隋代,唐宋時期一度廣泛流行,宋代各窯曾大量燒造,自此瓷枕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在工藝上使用的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我收藏的這個瓷枕,是幾年前在第二屆內蒙古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現場上收購的,這件瓷器的上一個主人是遼寧的收藏愛好者劉先生,因為喜歡,當時我用3000元錢很果斷地買下,現在看來這沒有年代、品相也一般的瓷枕,當時購買時價格有點高。”包先生說。

  “天氣炎熱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尋找避暑工具來幫助自己度夏,而瓷枕能給人清涼的感覺,就是採用釉面的溫度物理特性,來幫助古人清涼度夏。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躺在瓷枕上,體會它帶來的冰涼感覺,不但有助於納涼去暑,更有助於睡臥者獲得安樂祥和的心境而酣然入夢。”包先生拿著自己收藏的瓷枕說道。

  “冰鑒”相伴 “冷飲”相隨

  每到夏天都是各種冰鎮飲料、雪糕的銷售旺季,喝著冰鎮飲料、啤酒,吹著小涼風,可謂一大享受。把時光倒退兩千年,古代貴族的享受其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冰箱加冷飲,其實古人也有。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發明了食物防腐保鮮的方法。《詩經》中就有奴隸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的記載。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鑒”。“鑒”其實就是個盒子,裡頭放冰,再將食物放在冰的中間,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由此可見,鑒是我國的冰箱之祖了。內蒙古收藏家協會會員李蒙先生介紹,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銅冰鑒,是一件雙層器,方鑒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可以裝冰,壺內裝酒,冰可使酒涼。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加入溫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這“冰箱”還是無氟的,冷暖兩用的,完全綠色的。可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綠色冰箱。

  說起冰鑒的外形其實很有特點,銅制的外壁和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這好比今天的暖水壺,有個外殼,還有個內膽。不同的是暖水壺的外殼和內膽之間距離很小,冰鑒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溫酒的雙重功能。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當然和現代普通家庭都可以擁有的冰箱不同,青銅冰鑒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

  斗笠、涼帽已有千年史

  相對於“竹夫人”、“冰鑒”、“瓷枕”這些現代人隻有從博物館或者私人的收藏品中才能看到的古人納涼“神器”而言,斗笠、涼帽這些避暑納涼的生活用品還沿用至今。

  對於我們塞外蒙古高原人而言,斗笠這個物件用的少自然也很少見到,而對於炎熱而又多雨的江南的平民百姓而言,一頂既遮陽又擋雨的斗笠,幾乎伴隨著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大部分時光。而且,這些平民生活中所用的避暑用品,經過數千年的朝代更迭,雖然已淡出視線,但仍然沒有退出歷史舞台。

  在大盛魁古玩城的珍藝閣內,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就見到了呼和浩特市民間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孟崢嶸老先生收藏的斗笠和涼帽。出生於1948年的孟老先生,有著30多年的收藏經歷。“這頂斗笠是晚清或民國時期的物件,幾十年前我去廈門出差時,看著它品相挺好就收藏回來了。”孟崢嶸說道,“您看這頂涼帽,我們常常在電視劇的抗戰片、特工片子中能看到,這個帽子編織疏密適中,現在也能戴。帽子中間的商標上寫著‘請用國貨北平生產’,這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全國各界人士積極聯合抗日抵制日貨支持國貨的見証。”

  無論是傳承千年的斗笠,還是借鑒國外的禮帽編制的涼帽,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傳承和應用。這個暑期,您也不妨試試用古人的方法避暑乘涼。

  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責編:魏欣寧、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