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993萬美元成交的畢加索《盤發髻女子坐像》。
畢加索作品被神秘藏家以近11億元人民幣買下,刷新全球藝術品最貴紀錄引發業界關注
“從拍場可以看到,當今藏家爭相於各個門類競逐最頂級的藝術作品,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已到來,其中對印象派及戰后藝術需求並頭齊進。”——佳士得全球總裁尤西·皮爾卡寧
近日,在佳士得(紐約)“展望過去”專場上拍的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最終以1.79億美元(約合11億元人民幣)成交,刷新了全球藝術品拍賣最貴紀錄。佳士得全球總裁Jussi Pylkkanen尤西·皮爾卡寧表示:“從拍場可以看到,當今藏家爭相於各個門類競逐最頂級的藝術作品,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然而,由於這幅“天價”作品被一個電話委托方奪得,買主神秘讓外界頗為關注。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孫林
“天價”作品被電話委托方奪得 買家成謎
畢加索作品《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近日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行的佳士得“展望過去”特別夜場中,歷經45次出價,最終以1.79億美元(約合11億元人民幣)高價成交,此事在藝術行業持續發酵。對於這幅最終通過電話委托成交的作品,背后買家之謎成為了媒體首要關注的焦點。
美國媒體《紐約郵報》刊文披露,該件畢加索作品的買家為卡塔爾前首相、億萬富豪賈西姆,並引發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但很快佳士得便發表公開聲明,稱其“純屬謠傳”。但佳士得對真實買家的相關信息仍舊緘口不言,收藏周刊記者通過多方途徑,也仍未獲得回應。該幅作品買家是誰,至今仍成謎團。
對此,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會長石金柱分析:“每個買家風格不同,有人低調,對於這一點,拍賣行必須遵守約定。”
值得注意的是,據知情人士透露,拍賣當晚,也不乏中國藏家的身影。但最后,這幅“天價”作品被其中一個電話委托方奪得,而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則以2993萬美元(約合1.85億元人民幣)競得畢加索的另一幅作品《盤發髻女子坐像》。
藏家對印象派及戰后藝術需求並頭齊進
這幅作品在上拍前,1.4億美元的估價已經受到全球藏家的關注,而近年現代藝術作品的持續受捧,更使得相關拍賣行作出適當的傾斜,佳士得全球總裁尤西·皮爾卡寧在郵件中回應收藏周刊記者時表示,“當今藏家對於上佳質量(的作品)及追捧現代主義的需求,使得我們特別籌劃這個專場拍賣,呈獻過去20世紀中最偉大的藝術天才所創作的最優秀作品。”
這個名為“展望過去”的特別夜場,是紐約佳士得在春拍之外特加的策劃,拍品的門類橫跨一個世紀,包括20世紀早期克勞德·莫奈的作品、巴布羅·畢卡索的重要作品和馬克·羅斯科在戰后現代主義的巨作。尤西·皮爾卡寧表示:“從拍場可以看到,當今藏家爭相於各個門類競逐最頂級的藝術作品,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已到來,其中對印象派及戰后藝術需求並頭齊進。”
《阿爾及爾的女人》系列作品為何那麼火?
德拉克羅瓦的原作《阿爾及爾的女人》,是藝術家赴摩洛哥旅行訪問后創作的作品。他到達阿爾及爾時,不僅觀察了它的外部世界,還走進人們的家中,甚至被允許進入女人的閨房。他用繪畫語言表現了當地充滿異國情調的生活。畢加索深深為之著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著手創作屬於自己的15幅《阿爾及爾的女人》系列作品。並從A到O分別為這些作品進行編號。此次成交的O版本油畫是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系列作品的最后一幅,完成於1955年2月。
與德拉克羅瓦的浪漫主義手法不同的是,畢加索凸顯了作為立體主義代表的個性,畫面猶如破碎的鏡面,互相融合又互相擠兌,形成了獨特的畫面張力,它不同於寫實主義的固定視覺,而是在平面的空間中加入了時間位移的概念,使得不同時間所看到的不同面目融合在同一個平面,形成了他鮮明的立體語言。而尤西·皮爾卡寧也表示,《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是畢加索標志作品。
知多D
《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 20年前被神秘藏家以3190萬美元買下
1956年,收藏家維克多·岡茨和莎莉·岡茨夫婦從畢加索的經銷商亨利·卡斯維勒手中,按其提出的要求,以21.25萬美元的價格全套買下了這15幅系列畫作。
但后來由於資金問題,他們無法持有整套畫作,於是把其中10幅賣給了謝登堡畫廊,留下了C、H、K、M和O版本。“C”版本在1988年維克多·岡茨去世后售出。剩下的4幅,包括“O”版在內,都作為獨立拍品於1997年在佳士得(紐約)拍出。這一系列的成交總價達2.065億美元,創下當時私人收藏系列的拍賣紀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以3190萬美元天價被倫敦藝術品交易商Libby Howie代理神秘藏家買下。超出1200萬美元估價的兩倍。時隔將近20年,這件作品再次現身拍場。
畢加索曾認為 藝術是一種商業手段
貝斯·威爾可能是經銷畢加索作品的第一位法國經銷商。她最初共花了100法郎購買三幅斗牛圖,而且立即將其轉手賣得了150法郎。
畢加索西班牙籍僑民的身份和他蹩腳的法語,加之對組織(“熊皮”,一個藏家和藝術經銷商的組織名稱)的不信任,很可能妨礙他在沙龍中展出作品。這導致他尤其依賴經銷商。后來,貝斯·威爾把兩個畢加索的作品以200法郎“高價”賣給了另一位經銷商安德烈·萊沃,對此,畢加索認為萊沃正是他心中幻想的那種買主類型。
畢加索曾承認他創作了《親昵》,並想賣了它:“我正生活在懊悔中,我想做些事來掙點兒錢,承認這一點,我覺得有些羞愧,但事情終歸是那樣,於是我畫了那幅色粉畫,我卷起畫稿拿著它到了威爾那兒——她住在蒙馬特,在巴黎的另一頭。那天天空中正飄著雪花,我將那張色粉畫夾在腋下……她沒有多少錢……我離開了……留下了那幅畫……”一年之后,威爾把這幅畫賣給了萊沃。
畢加索坦率地承認他的商業目標,這可能會使一些人感到震驚。這些人所受的教育使他們相信,至少在前衛藝術中,藝術創作是不考慮獲利的,但這種理想主義顯然並不符合畢加索的動機。他認為藝術是一種商業手段,這種想法將這位前衛藝術家穩固地置於商業發展的傳統之中。
實際上,從法國的事業伊始,畢加索便發揮他的藝術和社交天賦來扶植那些能夠提高他的聲望並使之發財的人。他為三位贊助者:彼得羅·馬那史、古斯塔夫·柯奎爾特(評論家兼收藏家)和沃拉爾德分別創作了肖像,這反映他逢迎的行為更直接了,這個表明了他很了解商業成功與評論褒揚之間的關系。
(參考邁克爾·C·菲茨杰拉德著的《制造現代主義:畢加索與二十世紀藝術市場的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