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孤寺(國畫) 黃賓虹
峨嵋金頂(國畫) 黃賓虹
自古聖賢皆寂寞,作為中國近現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及其藝術同樣經歷了長期的“踽踽涼涼,寂寞久已”。黃賓虹生前也曾多次對其學生和家人說:要等到我死后50年,才會有人欣賞我的畫。事實也確是如此,雖然其生前已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賓虹熱”已逐漸升溫,但直至進入新世紀,能夠真正讀懂、體味其藝術“內美”精神的人並不多。然而,在20世紀的另一位中國畫大師潘天壽眼裡,黃賓虹乃是真正的“500年,其間必有名世者”。
時值黃賓虹誕辰150周年、辭世60周年,中國美術館日前推出“渾厚華滋本民族——黃賓虹誕辰150周年紀念特展”,匯集了中國美術館館藏黃賓虹精品,輔以海外藏家和國內文博機構的佳作,以層層解析、參照對比、交互對話的方式展示其藝術創作的畫學理想、筆墨語言的生成機制和師法自然的澄懷悟化。以期給觀眾一個“讀得懂”的黃賓虹。
多角度呈現黃賓虹藝術成就
此次展覽分為“紀念·為大師造像”“內美·渾厚華滋”“筆墨·肇源”“造化·游悟”4個單元。進入展廳,靳尚誼的油畫《晚年黃賓虹》、吳山明的中國畫《造化為師》、吳為山的雕塑《天外蓮花第一峰——黃賓虹像》3幅作品拉開展覽的序幕,營造了紀念氛圍,使觀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感受黃賓虹的風骨精神與學者風范。與之相伴的14件黃賓虹山水畫精品,也展示了他山水畫藝術的美學追求。
“筆墨·肇源”單元給人印象深刻,該單元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揭示了黃賓虹筆墨生成的機制和多樣形態,第二板塊勾勒其山水畫史觀和筆墨勾臨的古典來源。前者首先將黃賓虹的“畫法簡言”太極筆法圖以動畫方式呈現其一點一畫的肇始﹔然后大幅噴繪其《粉嶺大埔墟》,呈現用筆的先后順序,同時以申凡裝置作品《山水·紀念黃賓虹》的動態變化與其交互對話﹔再接著展示其《山水畫繁簡稿對應冊》,直觀呈現黃賓虹的作畫步驟﹔最后以其十余件完整的山水畫精品呈現其筆墨形態的多種探索。后者以近70件臨古畫稿簡要勾勒黃賓虹的傳統山水畫史觀,輔以其畫史、畫跋中對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山水畫發展的概括性認識,並借展一幅所臨王鐸《王屋山圖詩卷》的原作,再選擇噴繪相應的勾臨作品圖像,在參照比較中感受黃賓虹對於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筆墨語言的活參意取。其中,《山水畫繁簡稿對應冊》和《臨古畫稿》為國內首次露面,為黃賓虹藝術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展陳力求小而精、深而透、新而活
“此次特展雖然規模不大,作品數量也不算太多,但卻力求小而精、深而透、新而活,以多種藝術形式的跨界交互對黃賓虹的藝術成就和特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並首次將臨仿畫稿與所臨原作進行對比展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說,黃賓虹離去已經60年了,如何使他的作品在不同時期獲得不同感受,這是展覽想體現的,展覽環境和展陳方式的改變都會帶來作品觀感的差異。因此,整場展覽在展示方式上跨界組合、形式多樣,以各種材質的絹布及水墨元素營造深沉、靈透的觀展空間,在學術研究上也力求小中見大、抽絲剝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觀者走進黃賓虹的筆墨世界。
“此次特展雖然籌備時間不長、展覽規模不大,但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和外借作品,在近30年來的黃賓虹研究基礎上,以一種直觀的展覽方式和層層解析的比較觀照試圖真正走進黃賓虹的山水世界。希望藉此展開黃賓虹藝術研究的新徑,使他的藝術成就獲得更為廣泛和深入的認知,同時延續其對傳統民族文化精神的繼承與轉化之路,在新的時代中創造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高峰。”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說,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和弘揚正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任,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台,中國美術館一直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美育服務、建構時代精神為宗旨。黃賓虹紀念特展的舉辦和“渾厚華滋”藝術精神的研究推廣無疑是這一宗旨的積極體現,對於當下中國畫的發展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將起到重要的導向和啟示。
好藝術值得常看常讀
據了解,“黃賓虹誕辰150周年紀念特展”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4月以來,該系列展已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參觀。“‘典藏活化系列展’一方面給了觀眾零距離接觸大師原作的機會,使觀眾看到他們如何用自己的畫筆和思想創作作品。無論是大師的筆墨技巧、表現形式或情感、情境,都能從畫面中感悟到、觸摸到,使得經典與當下、收藏與接觸產生很好的互動。另一方面,也讓觀眾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精良好在哪、中國藝術的高峰高在哪。對於畫家來說,這也是了解、學習、思考在創作中如何奔向高峰的對話。如此,才能更好的朝著中國文化經典的高峰向前走。”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徐裡說。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在觀看“典藏活化系列展”后表示,此系列展對傳播20世紀中國藝術非常有益,藝術是靠積累的,好的藝術是永恆的,要經常看才能深入、看得懂。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也表示,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不僅要為公眾開放,還要為文化建設做貢獻,要充分發揮藏品作用,多辦展、多出版,讓藝術精品發揮作用。
“這些典藏作品是中國美術館建立以來,不同時期的美術館人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們不僅僅是中國美術館的,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美術館如何用有限的空間擴大宣傳、弘揚無限的美,是美術館要思考的問題。所以展什麼、怎樣展、什麼時期展,都很重要的。”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美術館不是倉庫或冷庫,而是一所巨大的寶庫,所以要不斷地將寶“晒”出來。作為國家級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要弘揚正能量,要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通過高端、高尚、高水平、高境界的藝術精品展示,引領時代的創造和風尚,要在美術館界起到榜樣的帶動力量。(記者 高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