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1850年以來的藝術品市場》 (英)巴克 著 馬維達 譯 商務印書館 2014年11月版
《東西方藝術的交會》 (英)蘇立文 著 趙瀟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點評: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方藝術,與以西歐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藝術之間的碰撞,相互影響的歷史。他們如何彼此吸引而又對立排斥,為我們厘清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紛繁際會。
《認識藝術》 (美)馬克·蓋特雷恩 著 王瀅 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4年5月版
點評:本書為美國最暢銷的藝術基礎概論教材,贏得過包括紐約圖書展最佳設計和制作獎項在內的多項大獎。作者用史論結合的方式,使讀者在學習藝術理論時有豐富的例証具化抽象概念,同時又能站在理論高度俯察藝術的歷史進程,加深對人類藝術的理解。
《藝術品價格原理》 劉曉丹 著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3年7月版
點評:近年國內藝術品市場蒸蒸日上,卻又亂象叢生。書中運用經濟學、價格學基本原理,結合翔實的市場數據、經典的市場案例,解析藝術品價格的原理。
(點評人:昂子)
一位畫家的作品是怎樣被操縱賣成天價的?對於收藏者來說,為何買高價的作品更容易獲得高利潤?中國高漲的藝術品市場還會持續多久?日前,在《名利場:1850年以來的藝術品市場》一書中,揭秘了世界范圍內藝術品交易中的種種內幕—藝術家如何與商人合作﹔商人如何精心設計,在短時間內轉賣畫作,而得到5倍甚至50倍的收益……撥開了當代藝術市場的層層迷霧。
迷霧1
低買還是高買?誰更容易暴漲?
一般收藏者認為,低價買入一幅藝術品,總不會吃虧,因為它總有一天會升值。然而,該書作者巴克在做過大量世界范圍內藝術品價格的調查統計后發現,在藝術品市場,高價買入一幅作品,獲得的利潤更大。比如,1981年,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一幅歡快自畫像以583萬美元賣出,這在當時創下了畢加索作品的價格成交紀錄。但在1988年這幅畫重新出售時,它以4785萬美元被賣出,價格暴漲了9倍多。而書中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美國統計學家羅賓達西也提供了一份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一份數據,有10%的高端藝術品的價格上漲了740%,有25%的高端藝術品價格上漲了560%。而有10%的低端藝術品價格上漲了240%。
作者刻薄地指出,如果沒有藝術專業知識,沒有慧眼識珠的能力,把錢投在低端藝術品上,很可能隻會獲得微薄的回報。
迷霧2
藝術品價格是如何被推高的?
既然高價買入藝術品更易獲得高回報,許多藝術家和商人、拍賣行便聯合起來,挖空心思,抬高某類藝術品的價格。
書中屢次提到了這樣一個帶有典型性的故事,展現了藝術品價格是如何被一次次推高的:1987年11月,澳大利亞的阿蘭·邦德在與蘇富比拍賣行達成特殊約定后,奮不顧身競價,以5390萬美元的價格拍下了梵高的《鳶尾花》。在此之前,邦德與蘇富比已經達成交易:隻要最終報價高於5000萬美元,他們就把一半的錢借給他。但最后,邦德依然無法拿出錢來支付這樣的高價。最后,這幅畫以4500萬美元轉而被賣給蓋蒂博物館,差額由邦德補足。
這件雖然沒有最終成交的藝術品卻激起了連鎖反應。在看到《鳶尾花》賣出高價以后,巴黎交易商杜朗魯約的后人立刻將梵高時代的對手德加的一副作品—《洗衣婦》送到了倫敦拍賣會上。隨后此畫在1987年的拍賣會上以1370萬美元的價格創下了德加的拍賣紀錄。在藝術市場上,有這樣一條規律:抬高一個藝術家的最高價格,已被証明必然導致這個藝術家的其他作品,甚至這位畫家的對手身價的上漲。
蘇富比拍賣行在《鳶尾花》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在1988年遭人詬病,媒體指責拍賣行暗中操控,扭曲了藝術品市場的真正價格。但拍賣行認為:為買方尋求借貸並沒有錯,就好像貸款買車買房一樣。
巴克還在書中指出,不光蘇富比,很多拍賣行都會為買家提供借貸服務,而抵押物則是拍賣行即將上拍的這件藝術品本身。
迷霧3
借錢給博物館買藏品
也會讓自己的藏品增值
我們通常會看到一些報道,某人將某名流的藝術品捐贈給博物館,或是某人贊助博物館購買藏品,均以為其慷慨大方。其實,你錯了。書中揭示,這也是讓收藏者手中藏品增值的一個慣用手段。
一般規律是,藝術品的價格會因為世界著名博物館購買而上漲。因此,精明的市場操縱者把達米恩·赫斯特等人的作品贈送給倫敦泰特現代博物館或紐約的MoMA博物館,是為了抬高他們自己藏品的價格,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他若掌握了相當一部分某個藝術家的作品,就更能確保自己的藏品增值。
比如,曼哈頓交易商穆格拉比家族十年間一直在持續購買沃霍爾的作品,紐約的其他交易商聲稱該家族聚斂了1500幅沃霍爾畫作,相當於其公認作品的1/7。可見,謀求抬高藏品價格的,不僅有交易商,還有買家。2007年4月,蘇富比倫敦拍賣行的專家奧利弗·巴克爾告訴彭博拍賣行,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大鱷,其實隻有10到15位﹔佳士得和蘇富比的專家也一直在對該書的作者巴克說著同樣的話,要“安排”畢加索或沃霍爾的一幅作品的價格,隻需要這些人當中的幾個人合謀即聯合壟斷就能做到。
迷霧4
“盛世收藏”
並非收藏界的金科玉律
在中國,“盛世收藏”這四個字可謂耳熟能詳,藝術品市場總在社會富足安定的情況下才會蓬勃興起。而在巴克看來,在這個金融創新的時代裡,事實又未必如此。
通過大量的觀察,巴克發現,在19世紀和20世紀中葉,戰爭和重大政治變革往往構成藝術品的新一輪流動。
“過去三十年的經驗已証明,進入藝術品市場的最佳時機是在華爾街崩盤之際,這時,資金都在尋找新的投資領域。”巴克從1975年以來美國和英國的藝術品和房產價格圖中看到,“在漲漲跌跌之中,藝術品和房產的價格以引人注目的方式相互追隨﹔藝術品價格上漲的年份,大都是股市低迷之時。”
迷霧5
中國藝術市場是奇跡還是泡沫?
中國當下的高端藝術品投資熱潮,也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視線。從2005年至2010年引發的兩次購買潮,讓西方世界十分驚訝。尤其是部分作品在三年間價格上漲了1208%,讓巴克驚嘆,這是在神話中都不能想象的事情。
不過中國藝術品投資熱,在巴克看來也有三個原因,一是1995年以來,中國新興富裕人數增多,他們是“胡潤富豪榜”認定的6萬名中國人,比如北京的王偉等,他們毫不避諱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嗜好。看起來,這像是富翁們的投資游戲。
二是中國政府開始積極支持傳統國畫市場,提供大量資金修建新的國家博物館,並授權他們購買藝術品,包括收購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這也使得齊白石、徐悲鴻、八大山人的作品創下了價格新高。
三是中國有許多城市在民間籌建“藝術品交易所”。截至目前,全國已經超過了36所,而這些交易所的風險在於,藝術品的價格就像股票一樣,可能會被抬上天去。
有沒有泡沫?巴克認為肯定有。但是他也表示收藏者需要克服偏見,否則就可能錯過一些重要的,屬於明天的中國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