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項:匏器 ◎文並供圖/資深藏家 涂南
葫蘆還是老北京春節裝點家居的物件。因為葫蘆諧音福祿,再加上民俗畫裡,老壽星的拐杖頭上必有個葫蘆。這一下福祿壽齊了,所以,老北京人愛玩葫蘆,挂在家裡圖的那就是一個全方位的吉利。
去年春節前,我不亦樂乎地迷上了金魚,一來二去在金魚論壇上結識了金魚高手網名“武博”的小丁。武博卻隻承認自己姓丁,堅決不承認自己是什麼高手,這給我留下了少年老成的良好印象。后來我發現,他不承認自己是高手,有打伏筆之嫌。因為他養的魚也隔三差五的翻肚,而魚缸中的貨色,也跟我這個低手一樣常換常新。再后來,名貴品種的金魚身價突然暴漲,我跟武博的聯系漸漸少了。
上周,我在整理手機通訊錄,不小心誤操作撥通了武博的電話。正准備挂掉了事,突然記起,認識武博那時也是兩節之交,大概是天意安排我跟他敘敘舊了。電話另一端,果然是武博。話題很快聊到愛好,我不玩魚沒多長時間,他的魚也全軍覆沒,后來專攻葫蘆。
提到葫蘆,一陣不遑多讓的自負油然而生。我對老北京有多麼的喜歡葫蘆,還是略知一二的。過去的四合院天井裡,有人家種葡萄、紫藤,也有人家專門種葫蘆。種葫蘆很實惠,嫩的時候可以吃,晒干了可以用、長得出了彩兒,還可以玩兒。
說道玩賞,葫蘆最常見的玩法之一是養草虫。聽愛玩的老北京人聊以前:那時候用葫蘆罐養蟈蟈最帶勁。數九臘月天,尤其小年兒過后,把伺候了半個冬天的蟈蟈葫蘆往懷裡一揣,過不多久,蟈蟈燥熱難捱,開始吱吱。這時候窗戶外面大雪紛飛,炮仗?裡啪啦響。那叫一個美。
葫蘆還是老北京春節裝點家居的物件。因為葫蘆諧音福祿,再加上民俗畫裡,老壽星的拐杖頭上必有個葫蘆。這一下福祿壽齊了,所以挂在家裡圖的那是一個全方位的吉利。
玩不厭精的北京人,玩起葫蘆來相當講究。夠瞧的葫蘆講究身量周正飽滿,通體沒有碰傷或者雜斑。當把件的葫蘆,頂部晒干的葫蘆秧不能剪,那是龍頭。底端的葫蘆臍,要渾圓渾圓的,而且真得跟肚臍似的落在葫蘆肚子的正中央。上述條件都滿足了,還不算完,葫蘆不能呆頭呆腦的,得透出一股子仙氣……
我不無賣弄地滔滔不絕,武博邊聽邊附和,直等著我的葫蘆經念到沒了詞,才對我說:“您要方便,周末來我家坐坐唄!咱們一起品品葫蘆。”
完!老北京人講話——干了!!多年沒見,人家莫不是打從不養金魚以后馬上就上手玩葫蘆了吧?我這叫一個不好意思。把這幼兒園級別的葫蘆經,念給浸了十來年高手聽,忒不自量力了……但是,無可救藥地答應了周末的約,挂上電話,我心裡開始一個勁兒地打鼓。
武博家的客廳面積不大,從天花板到地面上,凡是視線能夠到達的地方,都是葫蘆。僅就我看到的藏量而言,不免一通小震驚。不過來之前那份關夫子門前耍大刀的尷尬,卻也由於見到了這些葫蘆平息了。因為他家的葫蘆沒一個真的,全是木頭做的。
原來,武博不養金魚后,迷上了木頭。據他說,一次去四川旅游,集市上發現一個金絲楠木做的小葫蘆。當時是個蜀地少見的大晴天,陽光下金絲楠肌理泛出燦燦熒光,這讓葫蘆在眾多亂七八糟的旅游商品中,格外耀眼。拿到手裡,一陣清香扑鼻。貨主很實在,幾乎是半賣半送。據武博稱,從這個金絲楠葫蘆開始他喜歡上了木頭,確切地說是喜歡上了各種木頭做的葫蘆。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見識過各式各樣的奇葩收藏,譬如:有收口琴的、瓶子蓋的、老冰棍兒紙的、甚至收藏廢CPU的。還真沒見識過專收木頭葫蘆的。不僅於此,武博的木頭葫蘆,除了幾個是買人家的,其余全是自己找木頭,起先是找專人雕,后來覺著不過癮,干脆自己設計,自己做。目前為止,已經集了將近兩百種木頭葫蘆。
我就匪夷所思了,兩百種木頭,什麼級別的眼睛才能認全啊?偏偏武博不僅記得住,而且一搭眼就知道是什麼,產於哪兒,什麼性!沒等我開問,武博看都不看隨手拿起一個葫蘆遞給我:“您看這是什麼木頭的?”我戰戰兢兢地辨認半天,敗下陣來。
“老榆木的啊。您忘了,玩金魚的時候,咱倆魚缸的底櫃就是老榆木的。”武博很是詫異於我眼拙。他哪裡知道,我是被他下的功夫,把本來明白也都嚇含糊了。
武博又拿起一個上了粉色漆的葫蘆,還好這回他沒考我,不無得意地告訴我:“這就傳說中的粉紅象牙木。”實話實說,傳說中的粉紅象牙木,我不僅根本沒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武博接著講:“這種木頭天然就是粉紅色,產在非洲,是全世界公認的四大名木之一。您跟歐洲皇室貴族提海南黃花梨人家未准知道,可您一提粉紅象牙木,沒不知道的,這木頭是人家眼裡的木中之王。不過現今差不多讓歐洲人砍光了。我踅摸這塊材料費老勁了。”主場開聊的武博,顯然比通電話時,氣場大了不止一萬倍,關鍵是人家真懂!
我一邊聽著上溯到殖民地時代的粉紅象牙木的列傳,一邊用余光掃視著滿眼的葫蘆。我驚奇地發現,碼放得錯落有致的葫蘆,幾乎一個葫蘆一個模樣,絕少有重復的造型。如果這些葫蘆像他說的,都是他一個人設計制作,那花掉的心思和精力足夠叫人嘆為觀止。
為了這個驚嘆,我把話題引到了木葫蘆的制作上。武博毫不設防地將他的絕技秘籍傾囊相授給我,他依舊不承認自己是什麼高手,隻承認葫蘆的制作就是個個人愛好。
武博介紹的步驟是這樣的:先是找合適木方,然后打樣,完了上機器鉉出粗坯,接下來不到位的地方拿刻刀修,修好了剩下就是粗磨、細磨、拋光。最后把做好的葫蘆封一層天然蜂蠟。上天然蜂蠟比較重要,因為北方的天氣干燥,嬌氣的木頭由於做成葫蘆型破壞了物理結構,更愛裂,蜂蠟能起到保護作用,還有蜂蠟沒油性,不會浸到木頭裡邊去,像紫檀、黃花梨需要人手盤的木頭,盤幾下,蠟就褪了。
在武博看來,現在木頭手串大行其道,其實收藏價值真不如葫蘆,因為手串用料相對小,手串珠子直徑多大,找塊厚度一樣的木頭片足夠。可巴掌大一個葫蘆,用料至少得見方見大,再經過設計和雕工磨工,這才算可玩的玩意。
平心而論,武博的這些個葫蘆法門,讓我耳目一新。而自己做東西,自己照單全收的藏家,我更是頭一遭遇見。
終於等到我發問了:“一般人知道二三十種木頭頂天了,你這小兩百種木頭都是打哪兒認識的?”
沒想到這個問題讓武博一臉迷糊:“哥,上網啊?多簡單。不過得有點耐心煩兒。”
對啊。一切看似復雜之極的問題,答案往往簡單得讓人泄氣。但耐心煩兒,也許正是此類問題的正解。
武博老北京口氣的回答,頗有點小哲思啊。我立即又想到了一個最最關鍵的問題:“那你既然喜歡的是木頭,干嘛不多選些造型。隻做葫蘆呢?你起根兒的心思是啥?”
武博樂了:“起根兒的心思,是我打小兒就覺得葫蘆長的那樣兒特喜興。”
我的個天兒,這還是十幾年前那個玩兒金魚的小伙嗎?必須刮目相看了,而且我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這個刮目相看不是過度解讀。這麼多年了,我也算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收過些玩意。一個喜興,把我總結出的審美規律,收藏目的以及意義,超了面積的給——蓋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