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叫座之余 博物館展覽如何更叫好

方翔

2015年02月09日08:29    來源:和訊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叫座之余 博物館展覽如何更叫好

  方翔

  根據英國著名視覺藝術媒體《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公布的排名,2013年,上海博物館以194萬的全年參觀人次在全球藝術博物館中排名第23位,位列中國第2。2014年上海博物館全年參觀人數首次突破了200萬人次。但在叫座之余,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申城各類商業展覽活動越來越多,許多叫好的展覽並不是在上博舉行的。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越來越緊密,在過去的2014年,許多海外重量級的展覽紛紛引入申城,特別是像2014年3月8日至6月舉行的“莫奈展”,不僅迎接了34萬人次的觀眾,更是在年輕人中間掀起了一個對於西方印象派繪畫的關注熱潮。對此,上海博物館的一位副館長不禁感嘆,去年舉辦的“從巴比鬆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雖然也曾迎來過排隊長達300米的火爆場面,但是在從人們的關注程度上,卻遠遠不如“莫奈展”。

  放眼海外,如何讓展覽更加吸引人,是各大博物館都非常關心的話題。據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挪威紀念了該國藝術巨匠的誕辰。由挪威國家博物館和蒙克博物館聯合組織的150周年紀念展“愛德華·蒙克150”(Edvard Munch 150)在奧斯陸的國家美術館舉辦,成為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日均參觀人數為2918人。但當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了蒙克最著名的《吶喊》(只是眾多版本中的一個),每天都吸引了平均5528名參觀者。而且從媒體的關注程度上來說,對於《吶喊》的報道已經遠遠超過了蒙克本身。

  好的作品對於展覽本身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更為重要的還是要運營到適合博物館本身的營銷手段。“營銷”二字,對於許多嚴謹的博物館學者們來說,似乎是最不願接受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博覽館已經開始並通過實踐“營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自2008年至2010年,由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與美國四大博物館聯合舉辦“兵馬俑:中國首位皇帝的守衛者”,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兵馬俑展多年來都是在世界各國備受歡迎的展覽項目,但是從美國的情況來看,不僅將名稱變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充分利用免費的社交網絡媒體推廣展覽,像國家地理博物館在社交網絡上放置了一段兵馬俑動畫視頻,畫面中,2000多年前的中國秦俑唱著節奏強勁的饒舌樂,穿梭在美國繁華都市的街頭,載歌載舞,像明星一般和路人打招呼。國家地理博物館還在華盛頓的地鐵裡投放了很多繪圖廣告,大幅電腦繪圖中,是英姿勃發的秦俑群像,畫面角度被刻意制作成了俯視,這樣,當這些繪圖被放置在地鐵主要出入口的地面上時,就有了兵馬俑發掘現場的效果。兵馬俑美國四站巡展,除亞特蘭大的海伊藝術博物館基本沿用了大英博物館的展覽設計外,其余各館均聘請專家對展覽作了重新設計,以達到跌宕起狀、引人入勝的效果。

  這兩年,內地的博物館也越來越開始關注依托網絡的力量。像蘇州博物館舉行“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蘇博不僅邀請了眾多網絡大V參觀了展覽,而且還贈送了文徵明手植紫藤的種子﹔像王石等人還在微博上進行了展示,大大擴大了展覽的影響力。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康柏堂先生(Thomas P.Campbell)曾經說過,觀眾來博物館參觀的動機很多,最簡單的莫過於單純出於好奇心。我們知道也有些觀眾喜歡在參觀過程中拍照,回去后和朋友分享。這種做法棒極了。因為我們的博物館由於這些分享而變得更友好、更具吸引力。我們希望觀眾能真正享受博物館時光。處於何種原因來博物館參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來了,我見到了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

  對於博物館來說,觀眾不僅是服務的對象,更是其工作的參與者,甚至是創造者。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發展,觀眾們開始熱衷於通過這個渠道來分享他們觀展的感受,這使得社交媒體不僅成為了溝通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重要紐帶,更為重要的是為博物館積累了豐富的行為研究數據。由於這些信息是觀眾們自發產生的,因而更具有代表性。現代社會的博物館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收藏、展覽、研究、服務機構或場所,更是一個促進個人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

  來源:新民晚報

(責編:赫英海、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