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上的青銅時代
沈嘉祿
楊忠明早年曾向鄭逸梅求教寫文章,向陸明良求教刻印鈕。陳巨來曾囑楊忠明刻印鈕,一刻就是十幾方,這說明巨公對他是非常認可的。后來楊忠明還向年齡相近的陸康、陸大同伯仲學書法繪畫,還經常去陸澹安、錢君匋、陳左高、朱大可、葉露淵、魏紹昌、蘇局仙等老前輩府上請教藝事,聽他們暢談舊上海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儒雅與睿智。日積月累,楊忠明也裝了一肚皮軼聞趣事。近年來經常在報刊上撰寫饒有情趣的文飯小品,大上海的前塵往事與風雲際會,前輩文人的風范與市民階層的智慧,如涓涓細流滋潤著讀者的心田。不少朋友干脆稱楊忠明為“舊聞作家”。
在刻印鈕之余,楊忠明還刻起了紫砂壺。以紫砂壺為載體表現書畫藝術,由陳曼生這一代文人開先河,由此文人介入越來越深,紫砂壺的藝術價值也水漲船高。但一般而言,彼時文人匠師一般僅畫些花鳥魚虫小品,題一兩行清麗詩詞或佛家偈語,成為情志與趣味的寄托。而楊忠明則別出機杼,參照香煙牌子、老照片、廣告畫、月份牌、舊報刊雜志所記錄的內容,以老上海為專題進行創作,將弄堂游戲、風味美食、市井風情、老街剪影以及老茶館、老飯店等世象百態一一重現,獲得一片喝彩。
最近,楊忠明為拓展表現題材,精心選取了一組夏商周青銅重器上的圖案,移至紫砂壺上進行二度創作(見下圖)。紫砂壺由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范洪泉的女兒范莉設計,選取當地優質紫砂原礦泥料,在范洪泉大師親自監制之下,再由工藝師進行限量版純手工制作。
品泉齋主人范莉在紫藝世家長大成人,從小耳濡目染,學藝也很早,深得其父衣缽。參與設計制作的紫砂壺於傳統中尋求突破創新,散發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此次為楊忠明特意定制的紫砂壺,壺面平闊,有較大的表現空間,便於落筆和下刀。楊忠明就細心揣摩青銅器的造型特點,截取具有典型性的局部紋飾在壺上畫好,每根線條、每處折彎都不馬虎,夸張而不失謹嚴,規整而不失活潑,神秘詭異的宗教情感和超自然魔力淡化了,而具有親民性的裝飾美獲得了強調。仔細刻劃后入窯燒結,再現了青銅器的獰厲之美。
三代青銅器的紋飾題材豐富,有幾何紋、動物紋等,其中的回紋、雷紋雲、渦紋、乳釘紋、蠶紋、蟬紋等,裝飾性極強,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中。進入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此時的青銅器動物紋飾出現了較大變化,產生了一種以幻想為主的動物紋飾,比如有饕餮紋、龍紋、鳳紋等,這些紋飾后來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圖騰。楊忠明將這些紋飾移至紫砂壺上,不僅在陶器上藝術地再現了“青銅時代”的氣概,更希望青銅器那種在數千年前就達到很高等級的美學成果,通過日常飲茶行為,融入我們的生活空間,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