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專題>>無界·跨界——兩岸藝術交流展暨第三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

兩岸藝術家縱論傳承創新 用中華藝術去影響西方

2014年12月08日12:52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兩岸藝術家縱論傳承創新 用中華藝術去影響西方

  人民網上海12月6日電(軒召強 張西美朵)《庄子》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已開始使用毛筆和墨汁。3000多年后,中國墨依然熠熠生輝。繼承傳統文脈,走向當代語境,海峽兩岸的努力都在進行。

  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與融合,既是昨日下午舉辦的第三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上熱烈討論的話題,也是來自兩岸的許多藝術家在日常創作中最大的關切。

  在論及“傳統與當代(古今)”分主題時,帛畫家穆益林感觸良多:“對中國畫家來講,目前進入了盛世時期,但我們不應該僅限於自娛自樂,隻注重自己的感受,必須認真研究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把文脈接下來。而且還要求我們必須要有一點精神,有一點擔當。把中國五千年中優秀文化,通過我們的努力,進一步發揚廣大。”

  穆益林認為,“多一份責任,對文化的傳承會起很重要的作用,總需要有一部分人來做這個事情,而且要做好這件事情。”他以自己的創作經歷為例,“我用三十年多一點的時間,應該說是埋頭吧,在研究和發掘、傳承和探索中國帛畫。中國帛畫不能僅僅被看成博物館裡陳列的標本,它是很重要的一門藝術形式。尤其是對目前來講,對於中國畫的復興、走向世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需要問一下自己,現在的中國畫正常嗎?千軍萬馬都涌在水墨、宣紙上面,是正常嗎?我們中國畫的色彩表現真的不如西方油畫嗎?那你用什麼來回答?就要用自己努力的創作,用嶄新的理念、嶄新的語言、嶄新的姿態,讓傳統的帛畫重展輝煌,讓中國畫的重彩帛畫和水墨宣紙畫並駕齊驅,在世界畫壇上共領風騷。其實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了解、越研究,越感到知之甚少,所以我在四十以后,刻了一方章,叫‘不惑后大惑’。”

  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編審教富斌認為,當今有圖示的多,有內美的少。

  他表示:“畫畫總要有獨特的個人面目,既不能同於古人,又不能同於今人。當然,我們看黃賓虹也好、李可染也好,或多或少要受到前人或者老師的影響,在某個階段這個難以避免。但是,他們聰明的地方在於他逐漸的突出自己的個性、特色,把其他人的影子能慢慢地淡化隱去,逐漸完善自己獨特的圖示,這一過程時間或長或短,因人而異,大抵上早慧不如晚成。其次,就是要拓展你自己的審美,說到圖示的時候,套用佛家的話來講,它只是一個外皮,一個臭皮囊,圖示有了,但是你的審美內涵如果單薄的話,還是不能打動人。審美的確立,往往它會把個人的一些信息透出來,能體現你對生命的狀態,你待人處世的一個狀態,你的價值觀、歷史觀……我認為這就是黃賓虹先生強調的‘民學’內美,而不是 ‘君學’的外表,這種內美的獲得,我想要經過多方面的積澱,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得到的。”

  說起“傳統”話題,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研室主任姜金軍言簡意賅:真正讀懂了“傳統”,自然會登上“當代”的高峰。他以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畫源》中的兩段著名畫論為例指出:“董其昌基於他的審美取舍,作‘文人畫’和‘南北分宗’之說,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傳承有序的繪畫體系,也可以說描繪了中國繪畫的一個‘大家庭’模式,在這個大家庭中,相互依存、借鑒,取長補短並加以拓展,共同架構著東方繪畫藝術體系。在這個大家庭中要想佔有一席之地,學習古法是最重要的前提,此“古法”即我們今天所謂之‘傳統’,然‘古法’也好,‘傳統’也罷,皆不僅僅指古代或古人的某種固有樣式,而是指可以‘代祀綿遠’的一種審美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對傳統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

  姜金軍同時強調,“尚古”並不等於就是復古或保守,推崇哪一種藝術形式與畫家的藝術審美和趣味有關,而不是與時間的“老”與“新”有關,認為“老”的,“古”的就一定作頂禮膜拜之狀。古典,傳統,屬於歷史,也屬於現在,更屬於將來。傳統與現代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傳統是什麼?是人類集體的美好記憶,是可以傳承和發展的系統,它貫穿於中華民族、東方文化審美的精神主線。因此他再次重申:“真正讀懂了‘傳統’,自然會登上‘當代’的高峰。”

  軍事科學院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軍旅畫家李項鴻的發言則開宗明義:“兩岸藝術家聚在一起,本身就是同根同源,是一種文化認同,互相切磋,非常有意義。而中國畫的發展,更應有中國文化的自信和自強。”

  李項鴻進一步闡釋說:“為什麼中國百余年來文化發展受西方藝術影響這麼大?一方面,是中國文化汲取了西方文化有益的東西,但另一方面也使當下很多年輕人看不到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應該要清醒地回歸到原有的中華傳統脈絡上,正所謂正本清源,走自己的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豐富,應該加以梳理,把優秀的發揚光大。”

  他還指出,中國畫要繼承傳統,就必須在教育方面倡導多一些國學教育,傳承到下一代年輕人,讓他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這樣才會孕育出隻屬於中華文化的藝術之花。“為何要強調中國文化的自信自強?其中有話語權的問題。百年來中國積貧積弱,受西方影響很大。如今,中華民族已經崛起,我相信,總有一天,用我們的藝術去影響西方。”

  以搭建兩岸藝術家溝通交流平台為宗旨的“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由人民網、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為指導單位,人民網書畫研究院、人民網上海頻道、上海市黃浦區台胞台屬聯誼會、台灣東門美術館聯合主辦,是國內首個由兩岸藝術界共同搭建的交流平台。首屆論壇於2012年10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大劇院畫廊舉辦,第二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開幕式暨論壇於2013年9月5日至7日在台灣台南市東門美術館舉辦,今年是第三屆。

(責編:魯婧、董子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