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土地,方能期待收獲。
當熱鬧的春拍人潮散去,二級市場看似波瀾不興的表面下,全然是另一幅繁忙景象。各大拍賣行的大佬們馬不停蹄,匆匆的腳步遍布全球每個角落,一場秋季大拍的拍品征集大戲已經鳴鑼開場。不管是中國藝術市場高歌猛進的"青蔥歲月",還是深度調整的"成長煩惱",市場中人都明白,成長,就在這每一次的精耕細作中孕育與茁壯。
而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甘學軍,於市場的整體節奏而言,似乎有些"慢半拍"--不疾不徐布局市場,獨辟蹊徑開發新專場,不溫不火提升拍賣業績。當然,這個投身拍賣業十三載的老兵,對中國藝術市場不光有獨到的見解,還有深藏不露的野心。在這個驕陽似火的夏日北京,本報記者獨家專訪甘學軍,聽他暢談中國藝術市場潮起潮落,暢想華辰拍賣打造百年老店的願景。
最能體現甘學軍性格的,還是他在華辰拍賣營造的企業文化。
在這個“鼓勵狼性,淘汰小資”的商業社會裡,甘學軍始終懷揣著他的人文情懷不疾不徐地前進。作為藝術市場的老牌拍賣行,成立13年之久的華辰至今仍保持著不到50人的企業規模,在這個似乎一年不做10億不算生意的拍賣行業裡,華辰一年4億的業績怎麼都讓人覺得這個掌門人實在算不上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甚至連華辰的員工都難免感嘆:“跟了很久的拍品被別的拍賣行撬走了,隻有我們老板是丟了東西還在安慰我們,要是在別的拍賣行早被罵死。”
甘學軍始終相信,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所起到的帶頭作用,是對整個團隊氛圍最為直接的影響。為人感性,做事卻很理性,雖然不急於擴張,但並不代表甘學軍沒有野心,不斷推陳出新,細分市場,華辰不走規模化發展,一直在專業化、特色化的道路上深耕。
這位看上去不太“精明”的商人並不太在意眼前的得失成敗,因為他內在的自信讓他有更加長遠的抱負──做拍賣界的百年老店。
傳統穩健 新門類不斷推出
在今年春拍大體延續去年不溫不火的行情之下,華辰穩健收官。中國書畫部分雖無重器出現,但整場成交平穩,中端價位拍品成交不俗。
從傳統項目如“山高水長──啟功、趙朴初、沙孟海、台靜農、潘主蘭、饒宗頤書畫”專場的拍賣結果可以看出市場對於名家作品的需求與認同。“中國書畫”專場中李可染《杜甫詩意圖》雖尺幅不大,但氣勢雄渾,畫面構圖大開大合,憑其“水墨勝處色無功”獨特的李家山水魅力以920萬元奪得此次中國書畫拍賣頭籌。“心畫──中國書法”專場封面拍品是曾為中山大學周鼎培先生舊藏的孫文《行書格言》,以224萬元成交。“芥子須彌──書畫小品”、“中國當代繪畫”以及“昵怡居藏書暨古美術文獻”等各專場均表現平穩。
此外,現當代藝術板塊中也表現出寫實油畫堅挺、當代水墨亮眼的行情,具有華辰特色的影像板塊終以1452萬元收槌,成交率71.56%,成交額較2013年秋拍有10%的增加,繼續保持影像收藏市場良性穩步增長的趨勢。
自然,華辰的“穩健”與同行動輒幾十億成交額的成績相比著實隻算門“小生意”,但踏實理性的華辰一直在不斷推陳出新。華辰針對市場不斷細分,開拓新的門類,無論大的經濟環境和藝術市場如何起伏變化,華辰都在一直努力以低成本、好時機開發冷僻門類。除了前幾年開始嘗試的西洋古董、蘇繡、老唱片、影像專場外,華辰在市場並不熱鬧的今年,更是推出了當代水墨專題,其中除了李津、朱新建的作品依舊受到藏家青睞外,具有很強實驗性的谷文達作品也在華辰春拍中高出最高估價成交。
除了當代水墨,華辰在今年還推出了多媒介藝術等全新專場,其為不同新買家確認收藏方向上所做的努力顯而易見。
布局廈門 打造全產業鏈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在甘學軍和他的華辰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十三年,甘學軍帶領華辰在這個日漸浮躁的藝術市場裡不急不緩地前行,一步一個腳印堅守著“不賠就是賺”的生存哲學,不管是真的心態好,還是無奈的自我調侃,甘學軍總是一邊將期望放到最低,一邊不斷的努力。
回看華辰近兩年的動作不難發現,開始布局廈門的華辰試圖整合當地力量。將華辰做成能引領當地市場的拍賣行僅僅是其品牌塑造的一部分,華辰的更大布局是2012年開始籌備的廈門國際藝術品金融交易中心。該藝術品金融交易中心是華辰打造的全產業鏈平台,計劃給廈門帶來數十億的稅收以及上萬人的就業機會。
去年,華辰在廈門保稅區做了第一場保稅拍賣。這場規模不大的拍賣隻有360件西洋藝術品,最終拍賣成交率僅為23.03%,總成交金額為974.3萬元人民幣,與甘學軍50%成交率的低預期相比,這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
雖然第一場真正意義的保稅拍賣結果數據偏低,甘學軍也沒有特別沮喪。比起拍賣結果,甘學軍更看重這場藝術品保稅第一拍的意義:“大家都認為這個方向和試探是好的,能把更多國外藝術品引進來,把海外藝術品帶給中國買家。”
與北京、上海相比,除了與台灣地區毗鄰的地理優勢和藝術品交易比較活躍的市場基礎,廈門作為二線城市的政策環境相對寬容,尤其是對文化保稅的支持態度是甘學軍選擇廈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即便廈門市與海關幾乎對華辰實行“一對一服務”的幫助,這場實驗性的拍賣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廈門的寬容度更高,雖然海關流程無法改變,但是廈門政府一直在配合我們,比如在北京、上海一個流程需要一周的時間,廈門可以加快到兩、三天完成。”盡管如此,稅收問題和海關管理的繁瑣手續仍然是保稅拍賣面臨的棘手問題,“廈門小環境這麼好,拍賣辦起來仍然處處碰壁,比如進出口貿易的繁瑣流程和不透明問題﹔渠道、申報不透明﹔個人申報還不受理,必須有海關認定資質的報關公司﹔藝術品定價和鑒定的問題等等非常繁瑣。這些即便海關想幫也拿不出政策,因為都涉及頂層設計,隻有國家盡快進行稅收改革才行。”
除了保稅拍賣的推進,華辰今年4月也在廈門展開了首拍,正式成立華辰(廈門)拍賣公司。而甘學軍布局廈門的交易中心雖然僅佔地1萬多平方米,卻涵蓋了保稅倉庫、藝術品鑒定、物流、評估、保險等相對完善的市場配套。“中國的市場有個特點,隻要局部完善后就有聚攏性,我希望今后大家不僅能在那棟樓裡買到東西,產業鏈上的任何環節都能在那裡得到解決。”
甘學軍告訴記者:“目前交易中心正在建設,我們的藝術品基金正在啟動,物流倉儲也在啟動,保稅拍賣也會堅持做下去,保險、評估都在開展,我們會慢慢整合當地多方面的力量,最后鏈條化,這也是華辰品牌新的增長點。”
中產階層支撐藝術市場發展
要不是1992年陳東升推開了甘學軍的門,還在國家文物局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的甘學軍也想不到自己這中文系畢業的“書生”竟然也能下海經商,而且在那個年代的一個邊緣行業做出一件如此具有開創意義的事:1993年,中國首個股份制藝術品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在陳東升、甘學軍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
從無到有,從小眾到大眾,從收藏到投資,甘學軍見証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進程,在已經進入億元時代的拍賣市場中回憶過去,難免感慨:“前十年還是比較平穩的,1992年到1997年啟動,發展比較快,那種快不是量的暴漲,而是重新恢復的發展速度。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藝術市場進入平淡,到2003年‘非典’之前都很平淡。”
甘學軍記得那時候一場拍賣能拍到幾千萬就已經很高興了,華辰2001年成立的時候,甘學軍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年的可行性報告中寫道,一年能拍到3500萬元。“3500萬就証明這個拍賣公司可行了,當年3500萬的概念是可以在市場核心部分分一杯羹,現在一年大概四個億左右,剛好能過上日子。”
2003年以后,藝術市場似乎不再是圈子內的事了,很多人和資本開始進入,也帶來了新的價值判斷。“過去這個圈子裡10元萬買的東西,12、13萬就能賣,到了2003年以后,10萬買的,怎麼也得翻倍才能出手。”資本讓藝術品從收藏品變成投資品,市場開始呈現幾何式增長,“過去拍賣就幾十個人,現在像華辰這種規模都有上百人,像保利那種規模都得好幾百甚至上千人舉牌了,藝術市場開始變得大眾化。”
大量資本的進入在整個藝術市場中扮演著至關重要但也兼具擾亂性的角色,而現在它們在藝術品市場也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過去的收藏家持有所購藝術品的時間通常為10年,現在藝術品的平均持有期為兩年,這段時長足夠讓投資人從一名新銳藝術家身上獲取豐厚利潤,但不足以評判這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長遠價值。
2005年,甘學軍在央視一檔節目上率先提出對“全民收藏”的反對,“這種火爆是好事,但是不正常的,會給市場留下后遺症,藝術市場始終是小眾的,不可能全民收藏。”
受經濟環境影響,藝術市場再度滑落低谷,不好過的日子在2012年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甘學軍看來,今年的市場和去年差不多,且今后也大多會維持如此平穩的趨勢,“這個市場投資性再強,也是依賴實體經濟的,且藝術市場是一個滯后性市場,實體經濟是支撐虛擬經濟的根基,有實體做支撐,資金才會放出來。(就目前市場情況而言),說白了也就是老板們沒錢了。”
日漸浮躁的藝術市場和拍賣行在甘學軍看來終有隱憂,拍賣行業的重新洗牌指日可待。資本帶動藝術市場快速進入億元時代,卻也應該看到,隻有穩定而龐大的中產階層才是藝術市場最廣泛的根基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藝術品收藏肯定是個趨勢,無論是投資,還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增長,小資、白領、有海外背景的新買家都越來越多,比如一年一兩百萬的固定收藏計劃,除了是生活情趣外,實際上也是財富轉換的方式,雖然是少數,但是這個階層是一股正在慢慢形成成長的勢力,這種中間層的橄欖形發展才是藝術品市場能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