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瑪爾·波爾克作品《魔幻時刻》
帕帕夏裡 梅勒尼·吉利斯
拍賣行正越來越多地要求他們傳統的競爭對手—獨立的藝術品經銷商,在拍賣行的地盤展覽他們的藏品。借此,蘇富比和佳士得等拍賣行得以繼續蠶食傳統畫廊的商業領土。這些展覽形式體現出拍賣行的雄心,他們正努力把自己變成一站式、全方位的藝術服務中心,來滿足所有人的任何要求。或許經銷商還是會抱怨拍賣行的越俎代庖行為,但拍賣行提供了更為誘人的條件,例如遍布全球的網絡渠道以及品牌認可等無形商譽,使得經銷商無法拒絕合作。
倫敦佳士得拍賣行近期舉辦了一場名叫“珀爾克/裡希特-裡希特/珀爾克”的展覽。佳士得拍賣行戰后和當代藝術專家達倫·利克(Leak)與倫敦羅夫美術館負責人肯尼·沙赫特(Schachter)聯合擔任本次展覽策劃人。橫跨大西洋,蘇富比紐約的S2畫廊展出了精致的藝術家珠寶。此次展覽與倫敦經銷商路易莎吉尼斯合作。近期,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又與經銷商史蒂夫拉扎裡迪斯合作,展出了班克斯(Banksy)在S2畫廊的作品。(史蒂夫拉扎裡迪斯曾經是班克斯的經紀人直到2009年)
其他合作還有去年秋季在紐約S2畫廊,蘇富比與紐約經銷商保羅·凱斯敏、收藏夾麥克謝夫共同推出法國藝術家萊斯拉郎的作品。
Leak和Schachter都承認合作中存在實驗性的因素。Leak說:“我們仍在探索。倫敦佳士得的展覽只是第三場。”Schachter則認為他們又做了畫廊的事兒,也攬下博物館的工作。
顯而易見這是共贏的合作。對於Schachter而言,他可以專注於展覽,而拍賣行可以付之於現實。“佳士得可以做好宣傳,處理好版權事務,能將我從瑣碎事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展覽內容。”
借助於拍賣行遍布全球的渠道,經銷商能夠拓寬他的銷售渠道以及收藏渠道。而拍賣行能夠比經銷商更深入地觀察藝術家。事實上,佳士得也是經過其在the Haunch of Venison展覽館短期試水主流市場銷售后,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才跟進,嘗試這類展銷模式。
合作細則雖沒有披露,但不難理解每場展覽均有所不同,並且提供給經銷商的銷售分成也會不一樣。
拍賣行收入方面,非公開銷售(包括展覽館銷售收入)收入增長迅速。佳士得去年非公開銷售收入增長了18%,至12億美元,而其全球拍賣銷售額同比增長12%,至59億美元。蘇富比方面,2013年全球非公開銷售增長了30%,達到12億美元,拍賣總銷售額達51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15%。
拍賣行的此類合作也是一種能保持經銷商不越界的辦法。然而,部分經銷商仍然固守本行,有待游說合作。柏林Peres展館負責人Javier Peres認為:“已經有許多人來反復邀請我,但我認為我們是一個私人展館,要我去拍賣行舉辦展覽需要有點厚臉皮啊。”
(原文刊載於《藝術新聞報》,傅培強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