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恆(《人民日報》海外版)
據報道,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聯合以第三方身份開展了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評估報告稱近九成民辦博物館不合格,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來源不明情況普遍存在。
2013年媒體曾報道稱,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村級博物館——河北衡水的冀寶齋博物館,號稱收集了4萬多件重量級的文物,頭頂“國家3A旅游景區”、“當地文化名片”等榮譽,然而,這些藏品均為贗品,令網友直稱“毀三觀”。
既然民間博物館暴露出來的問題反復出現,說明這個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根據國際上公認的規則,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也就是說,博物館是人類社會的“活化石”,是記載人類活動的文化寶藏。可見,博物館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近年來,我國民辦博物館發展迅猛,各種特色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性博物館”、“婚禮博物館”、“抗戰博物館”等等,成為博物館事業發展中的亮點﹔但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成長難題,專業化水平不高、地方政策措施不配套等問題束縛其手腳。如何促進民辦博物館健康發展,已成為目前博物館管理的突出問題。
這次發布的民辦博物館規范化建設評估報告,直指當前文物收藏、保護和博物館存在的浮躁之氣,揭示了偽文化現象與監管不足等問題,為文化的繁榮跑偏敲響了警鐘。
無論如何,不藏假、不展假、不造假應該成為所有博物館的底線,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發展地方文化產業和“旅游景點”,而是為了展示真、善、美,展示我們博大豐富的文化,為公眾和我們的子孫后代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場所。因此,博物館一定要規范發展,建立健全民辦博物館准入制度,強化行業管理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民辦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強化業務指導,著力提高民辦博物館的專業化水平等。總之,讓我們保持一份對博物館文化的“敬畏”。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