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新工筆熱潮能否持久

2014年03月31日09:50    來源:《理財周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工筆熱潮能否持久

對於這樣一股 “新工筆”的熱潮,它是否能闖出一片新天地,又或者在熱潮過后又不可避免地慢慢消退?考察其內在的核心文化底蘊、未來價值,才是藝術家和投資者都應關注的。

近幾年,“新工筆”一詞從眾多新生概念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藝術市場中的一個熱點。逐漸擁有成熟體系、大批藝術家的“新工筆”甚至出現了精品一畫難求的局面。從中國嘉德2012年首次推出“水墨新世界”專場到2013年保利香港秋拍中,“新工筆”代表人物朱偉、徐累等藝術家的作品高價成交更是讓不少藝術市場觀察者斷言“新工筆”行情將持續看漲。那麼,對於這樣一股 “新工筆”的熱潮,我們該如何看待呢?它是能闖出一片新天地,還是會在熱潮過后又不可避免地慢慢消退?

何謂“新工筆”

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尤其是唐宋時期的工筆畫達到鼎盛,《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許多留世畫作成了標榜史冊的作品。“工筆畫最早是一種畫法,與粗筆畫相互區分,后逐漸引申為門類並與寫意畫相對。” 著名美術史論家、書畫鑒定家徐建融介紹說,原本並不流行的工筆畫主要有著形象刻畫嚴密、細線條等特點,在上色方面也有一定講究。而隨著改革開放之后西方文藝思潮的大量涌入,這時期藝術家的創作與過去的工筆仕女、花鳥已不同,從語言、題材、觀念上開始發生變化。

目前我們所說的“新工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藝術評論家杭春曉發表文章《灰色的影調》,在“新銳工筆”的概念基礎上提煉出“新工筆畫”。“新銳工筆”是杭春曉2005年舉辦的“新銳工筆五人展”,參展畫家為徐累、崔進、張見、高茜、雷苗。此后隨著學術梳理的深入,“新工筆”概念便逐漸成型。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顧平所曾解釋說,“新工筆”是當代中國畫的新現象,其特點主要有二:它傾向於工筆的表現手法,“新”中包含著變化,雖由傳統演繹而來,但都是地道的新繪畫﹔它是當代工筆繪畫的代名詞,傳統的技法加上當代的觀念,與傳統的工筆畫拉開了距離。

徐建融則指出,新工筆對於工筆畫有著藝術工藝上的延續,包括細線條、均勻的顏色、精道的畫法等等。其構成、色彩、形象的表現上都有諸多新意,視覺上好看是其一大特點,並且有著超越老一代工筆畫的匠氣。“再加上近幾年唐宋傳統受到藝術界的認可,‘新工筆’的熱潮也就隨著而來了。”徐建融分析說,“新工筆”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對老一代工筆畫的一些缺陷進行了有效彌補。但它卻脫離了傳統中國畫的“古意”,多了現代繪畫的觀念性和實驗性。

市場行情“熱力十足”

事實上,藝術品市場真正開始關注當代工筆畫,還是近幾年的事,但其價格的漲勢有目共睹。其中,何家英作為當代著名中青年工筆人物畫家,一直是藝術與市場雙贏的代表,其作品總體成交率在85%以上。從拍賣市場來看,2005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首次推出的中國當代書畫拍賣專場成交率達100%,總額達1963.9萬元。隨后不少拍賣公司都陸續推出了當代水墨專場或專題,而在這當中,工筆畫所佔比重連年增長。

“新工筆”的不斷成熟孕育了一批龐大的創作隊伍,他們創作出眾多的精品佳作,在市場上的表現也是亮點不斷,最近幾年來,年輕工筆畫家的作品不斷出現在拍賣場,價格節節上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12年5月嘉德“水墨新世界”專場中,徐累的作品《夜中晝》以149.5萬元的高價榮登榜首﹔郝量的《折射》以52.9萬元成交。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首次推出名為“中國當代水墨的中堅力量”的夜場拍賣,其中包括年輕工筆畫家曾建勇、杭春暉、陳林等人的作品﹔在隨后的北京匡時秋拍中,也首次推出“當代書畫專場”,其中包括張見、高茜、雷苗、彭薇、郝量、徐華翎等年輕新銳工筆畫家的作品,且全部成交。

2013年保利香港秋拍中,朱偉的《水墨研究課徒系列》估價160萬港元,最終以747萬港元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新工筆”代表人物之一徐累的《龍馬會》也以281.75萬港元被一位古畫收藏家競得,而他的作品《向達芬奇致敬·天花》在2013年保利春拍中以402.5萬元的成交價刷新了其個人拍賣作品成交紀錄。

此后出現在拍賣場的“新工筆”作品不斷增多,呈現歷年上漲的態勢,“新工筆”畫家作品的上拍數量、成交率、成交額都持續上升,最近兩年,一些“新工筆”畫家的作品更是出現一紙難求的局面。

火熱走勢能否持久?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現在已上漲了不少價格,但是從“新工筆”整個市場的發展來看,依然是價值低窪地。對此,徐建融表示還需“留待市場檢驗”。

“‘新工筆’熱潮來了之后,寫意畫家們也有些坐不住了,大談要弘揚寫意精神。”徐建融笑著說:“其實藝術還是應提倡多元化,大家各有各的好。”誠然,近年來的藝術領域無論是市場還是學術方面,都或多或少有著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問題,總是徘徊於好或不好的二元論。一會兒這個是熱點、一會兒那個是潮流,讓投資者和收藏者都頗有些目不暇接。徐建融認為,未來的行情走勢究竟如何,其關鍵仍在於“新工筆”是否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新舊交替是藝術市場的常態,“新工筆”的好壞絕不在於其畫得究竟是粗還是細,核心問題是內在的文化底蘊能否支撐其越走越遠。這一點,就需要藝術家和藏家共同去挖掘和努力了。“也許幾年之后,‘新工筆’的價值才會慢慢被后人所認定。”徐建融說。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角度都會帶來不同的認識,對於當下火熱的“新工筆”而言,用多元化的眼光多角度去“側看”,而非糾結於好或不好、與寫意畫相比孰優孰劣之類的問題,應該會是比較客觀的一種認知方式。對於投資者而言,選擇收藏“新工筆”還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一級市場少有機構在跟進這個板塊,這就需要個人具備基本的認知判斷﹔另外,“新工筆”的包容性很廣,書畫門第觀念也不是那麼明顯,在藝術家的選擇判斷上比傳統書畫多了不少難度,所以應盡量選擇已有成熟風格、成熟市場的藝術家作品﹔最后,對於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也要謹慎購買,隨著市場的熱度上升,一些拙劣的模仿作品混雜其中在所難免,這就需要愛好者認真學習基本的價值判斷,比如對工筆技法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包括對藝術家的深入了解等。(記者 徐卓航)

(責編:劉日(實習生)、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