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為露天礦(見實物)為一種由石英、絹雲母組成,含有高嶺石、長石等岩石狀復合物,觀察原礦石可見散在的閃亮絹雲母顆粒,外觀有白、米黃、青色等。世界各地均有發現,景德鎮瑤裡、三寶蓬的磁石也適於釉用。用磁石單獨制瓷即為“一元”配方,磁石經水碓粉碎——陶洗池——原料在高地勢的池中化成泥漿,順水流向低處的池中,逐一而下,最后一池的泥漿沉澱於池底,干固后劃成磚裝泥塊,清代時把這種泥塊叫作“件”,按器物需要之“件”數上轉輪拉胚。過去有在淘洗過程中加入吸鐵石以降低鐵含量之說。由於單純磁石Al2O3含量低,造成瓷溫度低而易於變形,熱穩定性較差,熱穩定系數可能小於8,彩陶在3——4之間,瓷胎斷面手感較軟,叩之聲音不夠清脆。國內外陶瓷學者通過對景德鎮宋代瓷大量試樣的研究,已對其化學組成和聚類譜系有了較明確的分布圖(“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P326)。“一元”配方瓷胎的Al2O3含量多在18%左右。從南宋時期田窯出土瓷片的斷面及釉面上觀察有可能景德鎮自南宋開始已經使用二元配方。而明早期的一些民窯有明顯開片的青花瓷有可能還在使用一元配方(見標本),有的胎中鋁含量僅為18.2%,由於胎中的長石較多也可以減少開片現象,這需要更多數量的標本檢測才能確定。二元配方的元樞府瓷Al2O3含量最高已達21.59%,與成化官窯相似。鋁含量的多少,可以通過對瓷片斷面的粗細和硬度體會出來(見標本),粗軟為明萬歷晚期之后,粗硬則多為清晚期。明天啟之前的胎斷面粗且綿軟,清代的無論粗細均顯硬而劃手且絲光感強。宋代“一元”配方的瓷胎,由於胎釉膨脹系數不同,釉面普遍開片,即使不開片也會出現或長或短的條形驚紋(裂紋)。一些明早期二元配方的開片是由於青花瓷盛行之初,需求激增,我們可以理解為“坯件”與高嶺土的配比不當或胎中磁石顆粒過粗而造成(見宋代標本,注意:景德鎮與耀州、鈞、龍泉、磁州、定窯器型、器足之比較)。
景德鎮青白瓷生產的時間可能在五代或唐晚期,主要分布在以湘湖為主心的南河流域,以黃泥頭、白虎灣、湖田、南市街、三步源等地為代表。有的青瓷與青白瓷出土於同一地層,可能說明青白瓷處在一個試驗階段,其后青瓷嬗變為青白瓷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石虎灣五代青釉的氧化鈣含量(17.18%)和三氧化二鐵含量(1.43%)均較高,青白釉瓷是以降低釉灰的添加量,即鈣、鐵的含量而成就了市場選擇的“影青”,也就是說景德鎮青瓷的退出,是基於五代之后人們審美需求和技術進步。宋代已發現的窯址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灣、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窯。其中以位於景德鎮市東南的湖田窯規模最大,產品豐富,質量精良,也是后來元青花的產地之一。
《陶冶圖說》雲:器之所成,窯火是賴,計入窯至出窯類以三日為率。至第四日清晨開窯。經測試:五代至宋燒成溫度微生燒在1200度以下,過燒在1250度正負20度。元代正燒溫度1280度正負20度,明代正燒溫度1300度正負20度,清代正燒溫度在1300度以上。燒成溫度逐步提高有賴於高嶺土比例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