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 繪制
原標題:古玩市場贗品充斥 撿漏心理是禍源
□ 胡建平
3月8日,山東生活頻道在濰坊開展的公益鑒寶活動雖然人氣爆棚,民間收藏熱度不減,但面對眾多藏品,現場的鑒定專家卻高興不起來,原因為何呢?
九成贗品:
撿漏是禍源,地攤是重災區
“現在民間收藏的假貨比例很高,特別是古玩類藏品,贗品達到90%以上。”大眾公益鑒定團首席鑒寶專家趙景華向筆者介紹,藝術品收藏本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但如今的古玩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市場上不斷出現的贗品已經有了並繼續有著穩定的、產量龐大的貨源。仿制、做舊產業遍布全國各地,覆蓋了玉器、瓷器、青銅器、書畫等幾乎所有門類。其產品種類豐富,高、中、低檔次俱全,甚至還根據客戶的需要開啟了“定制服務”。更可悲的是,在古玩市場,各種虛假鑒定、虛報成交額、聯手做局等不法行為經常出現,甚至拍賣的假貨比例也很高。
鑒寶活動現場,一位東營藏友的十余件古瓷器、古玉,均被鑒定為現代仿品。這位藏友后悔不已:“當初感覺,元青花才五萬多,簡直就是個“大漏”!而且從型制到花色,都很符合元青花的特點,所以就出手買了。”
“今天一位藏友,拿了一枚花幾百塊錢從文化市場地攤買的‘永樂通寶’,如果是真的,這屬於孤品,比較值錢,得40萬元以上。”工藝鑒定團首席古錢幣鑒定專家劉春陽告訴筆者:“可惜是假的,從地攤上出現的可能性極小。”
“如今像聞名全國的潘家園等古玩市場已經被中低檔仿品佔領,變成了贗品的批發市場、雜貨鋪。但對藏友來說,‘撿漏’心理是上當受騙的根源。很多假貨販子,通過編織各種精彩故事,甚至說得至真至善,或者和其他‘托兒’一起做局,坑害藏友。”趙景華說,“按圖索驥是上當受騙的另一種常見原因。甚至有位假貨販子告訴我,一知半解的,比一點不懂的人,更容易騙。所以,買古董,不要僅僅依靠一點小常識就買東西”。
專家支招:
遠離地攤,簽訂購買合同
據趙景華介紹,很多假貨販子,常見的騙局就是祖傳、從地裡挖出來的、某名人的后人流出來的等等。但無論故事多精彩,首先要看東西是否正確。
“流動攤位,騙上一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如果發現東西不對,很難再找到他們。”趙景華說,“一些固定的古玩商鋪,因為長年經營,相對比較穩定。如果看好哪個藏品,最好與商鋪簽訂‘無條件退貨’的合同,並通過把藏品的各角度照片附在合同之后,甚至應該通過精准的儀器稱重,一旦發現東西拿不准,或不被看好,就可以及時退貨。對古玩真假的判斷,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也沒有權威的國家標准,如果簽訂的合同是‘如假包退’,一旦在真假問題上和商家發生爭議,就無法退貨,所以,簽訂的合同最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條件退貨’”。
“這些專門賣古董的,首先自己就是個這個行業的專家,是不可能讓你撿漏的。”劉春陽介紹,“撿漏會有,但不可能常有,更不可能出現在地攤上。很多價格遠離市場價格的東西,首先就應該警惕,收藏玩得是文化和品位,而不應該是投機。如果拿著投機、僥幸心理玩收藏,很容易吃虧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