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周折,內地最大的藝術拍賣行兼劇院管理公司—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文化”)終於實現上市。昨日,保利文化宣布從即日起至27日在港進行招股,並計劃於3月6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開始挂牌交易,股票代號為3636。盡管作為內地拍賣第一股保利文化在首日招股中備受追捧,但業內稱由於拍賣企業運營模式具有特殊性,保利文化上市難以引起同行業效仿。
據招股文件顯示,保利文化招股價介乎28.2-33港元之間,手續費入場費約3333港元,未計入超額配售權初步擬發售7778.1萬股H股,相當於擴大后股本33%的股份,其中90.9%為新股,9.1%舊股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賣出。按每股招股中間價計算,集資淨額為2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0.83億元),當中50%用於藝術品經營及拍賣業務,包括加大在全球主要國家的藝術品征集和銷售客戶網絡建設﹔25%做擴大影院投資管理業務﹔15%做擴大演出與劇院管理業務。盡管保利文化主要業務為藝術品經營與拍賣業務、演出與劇院管理,以及影院投資管理等三大種類,但其2013年旗下保利拍賣貢獻了近九成的利潤,因此,保利文化此番在港IPO也被稱為是內地拍賣第一股。
根據法國藝術市場信息公司Art Price的數據,2013年全球的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20.5億美元,其中中國買家購買了40.78億美元的藝術品,連續四年成為藝術品市場的頭號買家。反觀國內市場卻鮮有國際買家的身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國際性拍賣行因為政策的制約比較難在國內開展拍賣,隨著保利文化在香港上市,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影響力以后,可以在國內舉辦更多的國際性拍賣,把國際的買家帶到中國市場。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也認為,上市對於保利文化而言更大的價值在品牌提升,而旗下的保利拍賣則能更加容易搶到一些好的標的,因為拍賣行在收集拍品的時候需要向貨主支付保証金,有些貨主更傾向於把拍品放到保証金金額大和最先付款的拍賣行拍賣。
保利文化IPO之路並不順暢,早在2012年初就曾向証監會遞交IPO申請,計劃登陸上海主板市場。而去年內地股票市場暫停新股IPO,保利文化也爆出放棄A股而轉投香港H股主板上市的消息。月初,保利拍賣多名中高層對外發布消息証實保利文化將於3月在港上市。至今,保利文化的上市之路終於進入沖刺階段。
隨著保利文化IPO的啟動,是否會引發內地拍賣企業跟風成為業內關注的內容。事實上,內地拍賣企業與資本市場的接觸一直頗為坎坷。2009年,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旗下的上海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公開宣布啟動IPO,選擇上市地為創業板,但至今未能如願。隨后,北京榮寶齋拍賣有限公司被曝“最遲不超過2012年實現上市”。為此,北京商報記者致電北京榮寶齋拍賣總經理劉尚勇,咨詢上市進展。得到的回復是:“還遠。”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甘學軍的答案是否定的。“拍賣只是保利文化集團業務中的一個部分,如果是拍賣企業單獨上市是比較難的,因為其運營模式具有特殊性,不像其他行業一樣能夠標准化運作,盈利情況受當季拍品征集情況影響較大。另外是否上市是每個拍賣企業自己的選擇,如果沒有保利文化這麼雄厚的資本,或者沒有它這麼宏偉發展計劃的,都不會上市。”(肖湘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