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展子虔《游春圖》卷局部
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局部),絹本,畫心縱43厘米,橫80.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查看更多內容,請用手機掃描左側二維碼。
展子虔(約550—604年)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並列為唐以前中國畫史上最杰出的四大家。他祖籍山東,歷北齊、北周至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文職,曾輾轉西安、洛陽、永濟、揚州及四川等地,領略大江南北山水之美,觀賞各地畫家名品真跡,承魏晉南北朝繪畫技法,開隋唐山水畫之新風。
展子虔創作題材涉獵廣泛,工繪人物、山水、車馬、樓閣及翎毛等,但他流傳至今的作品則是一件名為“游春圖”的山水畫。當然,這一畫名並不是他本人題寫的,因為該畫原本既無作者名款,也無作品名稱,到了北宋晚期,徽宗皇帝在其前隔水處題簽為“展子虔游春圖”,元明清鑒賞家因此而稱其為《游春圖》了。盡管如此,也有學者認為它並非展子虔親筆,而可能是五代或宋的摹本。但是大多數學者仍認為此畫是隋代的作品,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卷,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游春圖》距今雖然已1400多年,但仍色彩明麗,十分精彩。人們在明媚的春光下騎馬、乘舟春游的怡然情景如在眼前。同時,它所表現出的空間與造型意識,標志著我國傳統山水畫趨於成熟。畫中“丈山、尺樹、寸馬、豆人”各盡其態,它們之間遠近、高低的空間關系及相互比襯的大小、寬窄結構比例關系,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畫作中常見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稚拙狀態,表明展子虔作為隋朝畫家對於自然景物的觀察、理解及其對美的感受力和技法的表現力,均已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游春圖》中層巒疊嶂的山石以勻整婉轉的細線勾勒,以石青、石綠沿山體的邊線填色並以泥金暈染山腳,濃重的青綠色彩作為全畫主調,既再現了春天自然景致的色彩特征,也與圖中以紅色、白色勾描的建筑物、人物、雲朵及馬匹等相互輝映,使作品勃發出盎然春意。特別是其青綠設色的技法,為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繼承和發展,因此,它又成為中國山水畫中一種獨具風格的畫體“金碧山水”之先聲。
該作品被歷代皇室和私人藏家拱為珍寶,歷經宋徽宗趙佶、賈似道,元仁宗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明嚴嵩、嚴世蕃父子,清梁清標、安岐及乾隆內府收藏。清末溥儀遜位后,被以賞溥杰之名帶出宮,流落民間。20世紀40年代,著名愛國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從文物商手中將此畫收購,在1956年將它捐獻給國家文物局,入藏於故宮博物院。今天展觀這幅畫卷,我們在為那畫中的春光所陶醉的同時,心底還存在著一重深深的敬意,那是獻給張伯駒先生的。
(本文配圖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09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