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去年掀起一股漢字書寫熱潮的河南衛視《漢字英雄》第二季首期節目已於1月17日正式開播。依舊是以漢字書寫為節目主要內容,依舊是高曉鬆、於丹和馬東等漢字先生助陣,但在全面升級的節目賽制和充滿創意的題目設計下,第二季《漢字英雄》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昨天,在第二季《漢字英雄》第三場復賽錄制現場,談起節目的文化宗旨,於丹表示:“漢字書寫不是對於生僻字的炫技,而是孩子真正對漢字的使用和文化理解。”
比拼漢字的理解和使用
去年,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和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功喚醒了人們對漢字的重視,就連於丹還在上小學的女兒也鑽研起漢字來。於丹告訴記者,在看完《漢字英雄》后,女兒開始不斷以能書寫生僻字為傲,這也讓她頗為擔憂:“我們的節目導向不應該是追求多麼艱澀、多麼生僻,漢字不是一種炫技,它是要讓中國人能好好使用的。”於丹認為,漢字是藏在中華民族掌心裡的紋路,從漢字中往回倒溯,可以找到中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一種文化演變,這才是漢字真正的文化價值。
於是,第二季《漢字英雄》一開播便以“用好漢字,才是漢字英雄”為口號,聚焦常用字,強調對漢字的使用。節目雖然沿用了第一季中“漢字十三宮”和“車輪戰”的闖關形式,但考題類型出現了“一音多字”、“一類多字”的綜合性知識結構考察,這些題目設置多與實際生活相關,著重考察選手的聯想能力、應用能力、玩轉常用字能力。於丹說:“第二季《漢字英雄》已經不僅僅是比拼選手們對漢字的記憶,更在於比拼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漢字的使用,甚至是心理素質、場上溝通能力,他們不僅要拼智商,也要拼情商。”
呼吁重視知識結構
如今,節目錄制已經進行到了復賽第三場,選手們的精彩表現也讓幾位漢字先生經常模棱兩可,需要靠查字典進行佐証。高曉鬆認為,節目錄制到現在,出現了許多尖子型選手,他們的識字量豐富得驚人,文化素養也相當好,但隨著賽制的不斷晉級,節目暴露出來的一些現象也讓人憂心。高曉鬆告訴記者,盡管節目中尖子選手很多,但他們往往都是家庭教育培養起來的,學校教育似乎作用不大,尤其在選手答題向老師場外求助時,老師們的錯誤率達到80%,這讓他相當震驚:“由此可以看到我們的語文教育水平的一種倒退。”
同時,為了規避第一季節目中選手因為瞬間發蒙而惜敗的情況,在第二季節目中進入復賽的選手將會從第一場一直到第六場反復訓練,讓選手在不斷的打磨中走向漢字英雄的寶座。然而,這種長期的磨合也讓馬東看到了選手們存在的知識性不足,“比如有一個識字牛人,他認識很多字,但當讓他寫下歐洲國家名稱的第一個字進行兩兩pk時,他就有點蒙了,字他很熟,但是歐洲有哪些國家,他卻不是很了解。”節目錄制中,選手們在書寫諸如水果名稱這類生活常識題中,也都頗為艱難。馬東認為,第二季《漢字英雄》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當今孩子的知識結構比較匱乏的問題。“希望這個節目能呼吁大家對知識結構的認識,不僅僅是認字,而是生活中接觸到的意象和它們身上附著的漢字信息,這才是我們希望能為選手帶來的東西。”□記者 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