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的重要展覽項目,“扶犁回望——楊力舟·王迎春藝術回顧展”3日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這是這對年逾七旬的畫壇伉儷的作品首次集中亮相,而作為中國美術館原館長的楊力舟更是首次在此舉辦自己的個展。
展覽展出300余幅作品,首次向公眾集中展示二位美術家半個世紀的藝術探索和杰出貢獻。圓廳展出他們合作的主題性代表作,后圓廳為藝術年表和主題創作的文獻梳理,2號和8號廳為王迎春專廳,展出對女性的人文關懷和黃土風情系列,3號和9號廳為楊力舟專廳,展示賽馬和陝北牧歌系列。
“扶犁回望”這個頗具畫面感的名字,是楊力舟王迎春伉儷自己選定,其中的朴素情感和真切意涵仿佛帶著一股泥土清香扑面而來,正如這對藝術家在畫壇默默耕耘多年。
楊力舟和王迎春皆於1942年出生於山西,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央美院國畫系研究班。接受新中國美術教育,吸納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方法,學習羅馬尼亞畫家博巴傾向表現性的結構素描技法,打下牢固的造型基本功。
“文革”中,楊力舟和王迎春畢業后到太原印刷廠,從事美術普及、印刷設計工作。1969年合作油畫《平型關大捷》、油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毛主席給晉綏日報編輯的談話》(與蘇光合作,1972年)、中國畫《挖山不止》(1973年)、油畫《匯報——給毛主席寫信》(1974年),連續三年參加全國美展,聲名鵲起,奠定了他們在中國畫壇的地位。
2009年楊力舟、王迎春合作完成的巨幅水墨歷史畫《太行烽火》,被公認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優秀作品之一。畫面借鑒中國古代壁畫的散點透視與超時空的構圖方法,綜合運用多年來掌握的技法語言,採取不規則幾何形,抽象地分割和布局多個情節和場面,組合成為一部具有宏偉氣勢的、現代感和歷史真實相統一的、八年抗戰中的太行山根據地的風雲畫卷。
楊力舟對中國美術館將這個展覽放在50周年館慶期間舉辦,非常激動。他說對作品總是很遺憾,“我們只是做到了努力,但是距離藝術理想還很遠”﹔而曾經所處的“運動”不斷的年代,他坦言“鍛煉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點評道,在具體的藝術方法上,楊力舟、王迎春秉承的是現實主義藝術精神。他們深感中國美術在悠久的傳統基礎上迎來20世紀的時代新變,表現了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以現實主義為主流的20世紀美術特別是新中國美術形成超越歷史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品格,是一條寬廣並需要不斷開拓前行的正道。因此,他們努力研究古代傳統,從傳統繪畫及整個中華文化遺產中汲取養分,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而20世紀下半葉到世紀之交的中國美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的變遷,楊力舟、王迎春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一方面尊重傳統,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為己任,一方面擁有寬闊的胸懷,勇於在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中豐滿自我,走向融會貫通、創新自為的學術境界。在傳統水墨和20世紀發展的經驗之上,將現代意識注入水墨技法、水墨形式乃至水墨樣式的探索,在作品中強化形式語言的表現力,形成具有實驗性、象征性和表現性相結合的當代水墨人物新格局,為中國畫人物畫做出成功的探索。
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市文史研究館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