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策劃>>中國為何稀缺好的當代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為所有人的藝術

何建為

2013年09月12日17:0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公共藝術:為所有人的藝術

許江作品《共生會否可能之一》參加了今年6月在福建漳州舉行的大型公共藝術展覽。

9月6日,一隻身高18米的“大黃鴨”在北京園博園展出,9月26日將移師頤和園。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這隻“大黃鴨”從今年5月“游”在香港維多利亞港時,就受到了內地許多人的關注,多座內地城市都向霍夫曼邀約展出他的“大黃鴨”。甚至,在這隻正版“大黃鴨”未到來之前,內地多座城市就出現過“山寨鴨”。一隻“大黃鴨”掀起了一場公共藝術“熱”。為此,新京報《新藝術》推出10個版的公共藝術專題,從北京出發,放眼中國和世界,走入這些年我們身邊的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空間與公眾產生關系的藝術

對於公共藝術的界定,學界有著不一樣的理解。通常是指以任何媒介創作,且置放或附加於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例如人行道上的銅像,或是公園裡的紀念碑。公共藝術也可包括公共空間裡的各種藝術表現,例如建筑物﹔或是可以使用的物品與設施,如桌椅、路燈等。還有一種更廣泛的理解,認為隻要是在公共空間與公眾產生關系的藝術樣式都是公共藝術,包括表演、歌舞等。它是與這座城、這裡的人產生關系的藝術。

因此,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比如建筑、雕塑、繪畫、涂鴉、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甚至是節慶活動等。

城市發展進程影響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的概念來自西方。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文化與媒體管理學院院長克勞斯·西本哈爾在今年6月福建漳州舉行的“新美學的崛起——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研討會”上稱,在西方,公共藝術的歷史與藝術史是一樣悠久,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進入到19世紀也就是工業化時期,公共藝術成為了一種總體上的所謂“回憶的文化”或者是“紀念的文化”組成部分。在歐洲的城市和鄉村,處處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紀念碑。

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獨立的城市戰略或文化政策戰略,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才誕生。

西本哈爾認為,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方面就是文化政策的新觀點,認為文化應該進一步民主化,當時有個口號叫“為所有人的藝術”,或者“為人人的藝術”,當時的風潮是不管戲劇還是視覺藝術都走出劇院和博物館、走到街頭進行演出和展示﹔另外一個文化政策的背景就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人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的城市居民開始遷出城市中心,遷到郊區去住,同時興起了方便人們集中消費的大型購物中心,人們的生活方式就變成住在郊外,然后開車到城市的邊界地方的大型購物中心去買東西。這樣一來內城或者老城區就沒有太多人居住和生活,因此上世紀70年代初,一些城市文化政策的制定者他們希望通過公共藝術這種方式重新給老城區注入活力。

公共藝術發展到今天,一方面作為藝術家進行社會參與和社會介入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也被政府有意識地納入到城市營銷和城市發展戰略中。

中國公共藝術關乎公眾權利和啟蒙

城市公共藝術概念與城市化發展是離不開的,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中國雕塑家協會副會長孫振華認為,“在中國,公共性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中國民眾開始從新的角度考慮自己在公共空間中的權利問題。”他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公共藝術傳統的國家,因此,中國公共藝術有它的雙向性,一方面它表現為對公眾權利的尊重,表現為公眾權力的實現,同時,它又是公眾自身素質的提高,公眾文化藝術水平普及的一個重要手段﹔公共藝術在中國實現的過程也是對於中國公眾啟蒙的過程。”

■ 歷史進程

從古希臘、羅馬帝國到中世紀

具有宗教和政治權力象征性

早在古希臘時期,在城市公共空間裡便有了具有宗教和政治權力象征性的作品。最大的典型就是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上圖)。這座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廟,坐落在衛城中央最高處,在正中央供奉著黃金象牙鑲嵌的雅典娜雕像,高達12米。

在羅馬帝國時期,統治者為了彰顯政治權力和宣傳的需要,在帝國領土上樹立起來成批制造的雕像。以個性化為特點的雕像是羅馬藝術最獨特的地方。

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

教會和地方管理者的資助

意大利文藝復興是公共藝術的一個偉大時期。比起15世紀北部歐洲的藝術創新時期來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品都是有資助的。這些資助來源於教會或是地方管理者。這些作品包括“歐洲繪畫之父”意大利畫家與建筑師喬托·迪·邦多納的斯科洛文尼教堂壁畫、意大利雕塑家多納太羅的銅雕《大衛》(右圖)、米開朗琪羅的大理石雕像《大衛》和《哀悼基督》等。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