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燒造年代距今較遠,其工藝特點並不像明清瓷器那樣為人們所熟悉。近日,邢窯愛好者,資深藏友“邢窯翰林齋”在盛世收藏論壇發表帖子總結了邢窯的部分鑒別要點,文章簡短精煉,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邢窯遺址考古發現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來真假邢窯白瓷共生。怎樣進行邢窯真偽鑒別:
第一,目前在市場見到贗品邢窯白瓷,工藝粗糙,不具備邢窯工匠高超的技藝,技術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沒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窯做得端庄規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斷,干淨利索。
第二,現在一些小作坊用現代手段加工制作,燒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氣,或是用電燒制,也有用柴燒制的,但白瓷白度過高,胎質極為精細,總有一種新的感覺,缺乏真品所具備的韻味。
唐代邢窯白瓷質地再優良,工藝再先進,也是有時代的局限性。而邢窯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燒制,窯爐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積釉處閃有水綠色,這也是辨別新、老邢窯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窯白瓷由於加工時間短,密度不夠,手感不好,有發飄之感、也有的極為沉重,有墜手之感。坯體和釉的結合掌握不好,造成坯體和釉收縮不一致,產生裂釉現象﹔而真品邢窯白瓷輕盈精致,手感適中,輕重適宜,舒服順眼。
第四,贗品釉層稀薄,白度高,潔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個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窯白瓷碗在市場出售,該碗釉色極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裡泛灰色﹔唐代邢窯白瓷釉質細,釉光瑩潤,色調偏冷。正如唐人陸羽所說的那樣:“邢瓷類銀”。的確如此,邢窯白瓷是如銀似雪。
第五,唐代邢窯白瓷款識:邢窯白瓷款識常見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陰刻款識較多。目前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最初資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稱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這三十年裡,通過挖掘和出土發現,“盈”字款刻在罐子、執壺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稱呼“盈”字罐、“盈”字執壺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兩例,一例是在網上看到刻寫有“翰林”款邢窯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筆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窯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寫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識辯偽:唐代邢窯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燒成前刻劃於器物外底部,字體清晰,筆畫遒勁,當由具備有一定文化修養的陶工所刻劃。“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豎著刻寫﹔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贗品邢窯白瓷刻款,字體呆板拘謹。
目前在邢台有幾家在生產邢窯白瓷產品,那只是工藝品。這些工藝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鎮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極為細膩,釉色發青,不是純白的那種白,而是白裡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窯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藝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藝品質量高。(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