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永恆的核心是“人”--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美術館永恆的核心是“人”

2013年07月08日11: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經營和接觸美術館多年,我有越來越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在中國大大小小的美術館中,無論是氛圍還是環境都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即人文關懷:一是對創作者的關懷,一是對觀眾的關懷。

  我所處的青年時期,正趕上“八五”思潮,那是個談論藝術的年代,藝術家們是那麼熱情洋溢、光彩照人地表達自己的個性,折射生活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那時候的藝術家,后來幾乎都成名了,我很多時候去美術館看到他們的作品,想到的還不是這些作品本身,而是它們背后那些年輕的歲月和生命,想到的正是他們的經歷,而這也成為了衡量這些作品最初的尺度。

  我曾經很多次說,看一張畫,要看到畫的背面去,看到畫背后站著一個人,要去感受他的性情、氣質、血肉和生活狀態,以及通過他去感受那個時代和與時代相接續的歷史傳統。真正畫作的氣質,尤其在水墨暈染之下,最需求的不是張揚出多麼強烈的情緒,更需要閑適與寧靜的胸懷,如此才能在藝術上見得曠達闊遠。對於我來說,跟藝術家的交往交流是有條件的,對一幅畫、一件作品、一個人的了解是自然的,這是職業、職位和行業所賦予我的方便之處,然而對於進入到美術館的參觀者來說,這種交流和熟悉是難以建立起來的,所以我一直在想,美術館究竟怎麼做才能把參觀者這個“人”和藝術家這個“人”建立起一種熟稔的認知和聯系,讓參觀者也能像我一樣,至少能從有限的條件中,去把握一幅作品背后的人的姿態、精氣和人性。在這點上,南條史生是對的,他反對美術館的布置和陳列干涉作品,即使在客觀上干擾,對解讀作品背后的意義也存在著不可估量的傷害。多年來,我也在尋找一種美術館的環境和方式,盡力剔除對作品和對人的誤讀和干擾。

  我們的很多美術館對藝術家的關懷開始萌芽了,但做的還遠遠不夠,沒有挖掘出足夠的方式和方法去呈現他們寬廣的生活世界和深邃的內心世界,僅僅是圍繞著作品背后展開呈現和陳述。同時我們做的更不夠的是,對於進入到美術館的人還缺乏足夠的觀照,只是把他們當作一個觀眾和看客,以至於觀眾也僅僅是把美術館當成一個時尚、藝術甚至是旅游觀光性質的場所,而不能建立起一種交往的、體驗的、對等的、尊重的環境和氛圍,讓他們和作品、藝術家去對話。

  作為觀眾的人,是美術館存在的終極價值所在,一個沒有觀眾意識的美術館,是無法在當代社會生存的。

  相比我們的情況,台灣美術館在發展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價值視野,他們在對待進入到美術館的公眾上有著獨有的方式和姿態。

  比如你去台北市立美術館,你會體味到很多和內地美術館不同的地方。2009年他們做過一場兩岸城市藝術節的“上海文化周”,推出了一場名為“上海故事: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的展覽,為台北人講述了一個動人的上海故事。曾幾何時,台北人看上海,居然可以是零距離,而且一眼看盡60年風華,這是台北市立美術館了不起的地方。因為兩岸分治的政治因素和地理因素,台北和上海的距離一度曾經顯得非常遙遠,但是在美術館這個特定的場所,因為美術館人的努力和巧思,你盡可以通過藝術打通距離和政治的鴻溝,建立起一種可以觸摸、可以聞得到、可以聽得到的印象,感受到一種近之在側、觸之也溫的生動而真實的在場感。

  后來,台北市立美術館在上海推出了一場“台北文化周”的展覽——台灣行旅: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展出了來自台北市立美術館以台灣60年代表性藝術家為主的館藏精品,回報給上海觀眾。台北市立美術館從4000余件作品中,挑選出50幅畫家筆下的台灣風光,依照台灣名勝,如墾丁、玉山、阿裡山、日月潭等,分別在八區展出。畫家們獨到的眼光所呈現的自然與人文風採,為上海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台灣的視窗。

  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經驗中,你可以發現,他們做展覽一個永恆的核心就是“人”,無論你是市井百姓、婦孺老幼,還是大學教授、藝術家,在進入到展覽的那一刻起,那樣的環境、布置、藝術品、燈光和影像所營造起來的氛圍,就把你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澄澈的、赤誠的人,你可以在其中充分體味到藝術和藝術家永恆的真味。反觀我們的美術館,盡管在藏品、設備、場地、資金等方面已經比較充裕,然而在對人的把握和用心上卻依然失之粗糙,不夠真誠也不夠盡力,進入到美術館、看到展覽的觀眾也還沒有成為飄零多年回到“藝術故鄉”的游子。

  今天的美術館應該越來越重視觀眾,或者說是“消費者”。如何與觀眾進行良好的呼應與溝通,從而充分滿足觀眾休閑、娛樂、社交、觀光、學習等多方位需求,是當今美術館營運策略中的一個整體趨勢。

  美國的大都會美術館、國家美術館等,大都把培養藝術觀眾置於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充分重視。尤其是對兒童的重視獲得了豐碩的回報,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民的教育思想,從小培養了國民的創新意識,而且許多美術館的捐贈者都是那些從小經常去美術館並對之擁有美好回憶的人。而在中國,雖然大多數美術館的生存有國家支持,但發展美術館所需要的資金更多要靠社會和美術館的觀眾。尤其是中國的民營美術館發展,幾乎絕大部分必須依靠社會資本的投入。美術館隻有把觀眾放在第一位,盡量讓每個觀眾感覺滿意,為美術館做最好的宣傳,才能建立優良的口碑與形象,取得社會公眾的信賴與支持。(張子康)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