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陶瓷收藏的“新玩法”--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當代陶瓷收藏的“新玩法”

2013年06月17日09:01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時下,迷戀當代陶瓷的“粉絲”隊伍在不斷壯大,聊起收藏之初,他們常會心照不宣地會心一笑,默契來自一份共同的經歷: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轉向當代陶瓷。

當代陶瓷沒有在古瓷的奪目光芒中暗淡,卻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的新選擇,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觸古瓷之后,發現“侯門一入深似海”,不僅古瓷的真假很難考証,連鑒定的專家隊伍也良莠不齊。資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過這樣一段彎路。他感嘆現代的高仿品,不僅技術手段了得,而且對人的心理拿捏也相當精准。“連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宮裡的瓷器一模一樣,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還精美,真是神仙也難斷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經濟實力,讓許多鐘愛它的人因資金短缺而止步。而當代陶瓷的價格與古瓷相比,更容易為普通藏家所接受,而且可以不斷衍生新“玩法”,讓收藏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經過一番審時度勢,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開始轉向當代陶瓷收藏。王清泉跟別的藏家不太一樣,他親自到江西景德鎮的陶瓷大師家裡買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這些大師很“壞”,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於“深閨”,而隻在外面擺出一些相對“平凡”之作。這時的他斷不肯輕易出手,而是採用迂回戰術,勤跑景德鎮,跟大師們交朋友,再慢慢熟悉每個人的創作風格。

景德鎮有專門做壺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始自己設計壺型,然后請大師在上面題款作畫。每位工藝師都按他的要求,畫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圖案,這樣讓人一看便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壺,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絕不雷同,栩栩如生。他還在家中親自設計了專門陳列瓷壺的展架,朋友來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品類”獨特,自號“壺王”。他將“壺小乾坤大,壺中天地寬”作為座右銘,因為他深知關於當代陶瓷收藏的天地還有很大的探尋空間,像這樣的花樣,將來會在不同的藏家手裡層出不窮。

玩出花樣對於剛剛入門的當代陶瓷愛好者來說,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當務之急,對此,“壺王”也自有絕招相授。

首先,不跟風,不貪名。大師之作也未必件件都是精品,畫不出神韻的復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質量的藏家未必青睞。

那麼,聚焦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景德鎮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每年會誕生幾十位,如何鑒別其藝術造詣之高下?

王清泉經過多年摸索,找到“穩妥”的收藏規律:有傳承、有職稱而且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最具潛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鎮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王秋霞為例,她的父親是德藝雙馨的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而父女倆又皆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傳人。有了這樣的家承淵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賞,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經雨香猶在》,耐人回味。類似王秋霞一樣的中青年藝術家不佔少數,取舍全在個人的雅好。

除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之外,“學院派”這個創作群體也不容忽視。王清泉覺得,如今的“學院派”思想活躍,不拘泥於過去的傳統,有許多創新,比如對五彩、粉彩等傳統瓷器的探索,可謂是精益求精,不斷生發。如今,大學教授兼大師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中國有幾千年的陶瓷歷史,那麼當代陶瓷在創作上還有多大的表現空間?它與古瓷相比,傳承和創新又體現在何處?

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筆者走訪了藝術品策展人於紅河先生,他最近正忙於籌備“瓷韻春華”——第八屆當代中國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過每一屆展覽、請藝術家們親自現場表演,於紅河對當代陶瓷的發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認為藝術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要走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道路。於紅河以青花、青瓷、綜合裝飾等瓷器類別,詮釋了當代陶瓷的新變化。

光影青花:從不經意到著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於唐宋,經歷過不同朝代的審美更迭:紋樣繁復、層次多樣的元青花﹔工整細膩、優雅富麗的明青花﹔率意洒脫、題材豐富的清青花。及至現代,似乎窮盡了各種風格、各種題材的青花,仍然在藝術家的探索中不斷“驚艷”登場,時下的青花,讓人們找到了傳統和時代的新契合。

例如國家一級美術師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藝術語言鮮明獨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藝的成熟運用,三維空間的表現手法,打破很多傳統的限制。他重視突出光影效果,繚繞的雲霧在他手中誕生出“氣蒸雲夢澤”般的生動質感。汪吟泉隻創作自己游歷過的山水,那幅山水瓷板畫作品《明月鬆間照》既真實又空靈,遠景、中景、近景層次鮮明逼真,朦朧的月色詩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聲。因為表現“雨、雪、霧、夜”難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創作這樣的內容,但這正是汪吟泉的強項所在。

汪吟泉早年師從陶瓷大師段茂發,之后從事舞台美術工作30余年,再返陶瓷創作。正是這段特殊的舞台美術創作設計經歷,啟發他將西畫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裝飾技藝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由最初不經意的嘗試,到著意的藝術追求﹔由對傳統的繼承,到融合現代藝術的實踐,偶然與必然像是創作的兩翼,激發著藝術家創新的靈感,把青花的表現力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青瓷:再次打動人心的純粹之美

青瓷的藝術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極。如今,當代青瓷之美又為何再一次打動現代人的心?於紅河認為是它的純粹性帶來的沉靜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裡一枝獨秀,也是現代人稀缺的一種精神氣質。

青瓷在古代常作為日用品出現,“命運”隨著統治者的審美嗜好而“隨主沉浮”。當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便凸顯了當代青瓷的魅力。

從釉色方面說,比傳統的青瓷色彩更豐富。同樣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顏色上卻千差萬別,細微之處見高下。在青瓷的發源地龍泉,每一位創作者的釉色都是獨創配方,秘不外傳。生於青瓷世家的陳相源,就以“薄胎厚釉”聞名。在青瓷的創作歷史中,3到4毫米的釉,幾乎無法燒制,陳相源卻繼承了父親的“厚釉”特色,讓創作在自己的手中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澤動人,遠看晶瑩無瑕,近觀水潤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創新是當代青瓷的另一動人之處。以陳相源的作品《容天》為例,它瓶口很小,卻收得非常有氣勢﹔“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氣概,這種完美的造型堪稱精品。

而作品《高節》的創作靈感則來自古代的御賜賞瓶,但古代的賞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蓮花般清廉。陳相源從青花借鑒而來,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將瓶頸著意設計成了竹節紋,使作品典雅沉穩。

綜合裝飾是單色釉、復色釉和多種色釉材料綜合體的運用,往往融合了兩種以上的裝飾種類,最常見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組合,粉彩和新彩的組合,高溫顏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組合。

既能表現釉色自然流動的抽象美,又刻畫了生機勃勃的具象美。現代人在這種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靈活,審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見過的。

高溫顏色釉瓷器是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經高溫窯變后產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歷史上,色釉器皿多為單色釉裝飾,直到上世紀70年代后,才發展了以色釉表現具體形象和內容的技法。這種色釉的“流變、釉變、窯變”常常神秘莫測。要使釉色明朗、層次分明則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術。在這方面,堪稱一絕的是生於景德鎮的余水貴。他早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余仰賢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質的肌理與變化,對釉能流到什麼位置、流成什麼形狀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據形狀設計畫面。他的作品《長空鶴鳴遍山紅》,對色釉的控制,有巧奪天工之妙。

余水貴的作品,常將高溫顏色釉和粉彩結合,賦予畫面豐富的顏色,彩虹釉如夢似幻,無論是春山含笑,還是落紅秋水,都有一種浪漫氣質。這種氣質也是一種當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構筑一段新的歷史。

對於中國當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師李菊生有過精妙的比喻,他說學西畫在人生的創作中只是一段回憶,像一個美麗的情人擦肩而過。油畫再好,是西方的,隻有陶瓷,是我們中國的,所以棄油畫而轉陶瓷……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傳統之根與時代創新的微妙關系。(芮雪)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