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古代名家>>明代名家>>董其昌
人民網>>書畫>>正文

董其昌的“臆臨”與饒宗頤的“抄襲”

2013年04月09日16:30  來源:新快報  手機看新聞

張演欽(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

饒宗頤先生一件描寫維摩詰的畫作讓人一楞。

畫中,維摩詰趺坐,右手執扇,左手扶膝,神態端庄而安詳。和敦煌壁畫中著名的維摩詰像極為相似。主要的不同之處是背景。敦煌壁畫將維摩詰置於床榻之中﹔而饒宗頤則將維摩詰置於土坡之上。《維摩詰經》說,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由此可見,“寢疾於床”才是符合經文原意的。

光從維摩詰的造型來看,饒宗頤先生是否涉嫌“抄襲”?

問題沒那麼簡單。

當我們得知饒先生的此件作品乃“莫高餘馥饒宗頤敦煌書畫藝術特展”的參展作品時,“涉嫌抄襲”一說顯然難以成立。應該說,饒先生以此向敦煌致敬,述說自己與敦煌的淵源。今天,美術史的研究對象,不再僅僅是“畫芯”,而是擴展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展覽場地。正如巫鴻所說的,“研究范圍不斷超越對風格和圖像的分析,美術史家也越來越重視藝術品的物質性,包括媒材、尺寸、材料、地點等一系列特征”。

話說回來,通過“仿”“臨”表明自己的師承和謙恭,在古代中國是常見的藝術現象。幾年前,饒宗頤曾於廣東美術館做過一個展覽《丹青不老》,圖錄中有山水冊頁《仿明八家》,其中仿髡殘山水一頁題道:“欲擬髡殘,反近穆倩”。

不過,仔細再看饒宗頤的其他畫作,又發現一些“涉嫌抄襲”的作品。

廣東省博物館曾舉辦過《嶺南風韻饒宗頤書畫藝術特展》,畫集中有《絲織觀音大士》,款識為“青龍丙子選堂(即饒宗頤)沐手敬艁(古“造”字)觀世音大士像”。這件作品與清代金廷標的《大士圖軸》在造型上有著驚人的一致。從畫面人物看,饒宗頤只是增加了更多的衣紋,頭冠顏色略有不同,臉部和手等部位沒有著色,其他動態和構圖,非常相似。因為沒有交代更多的細節,巫鴻倡導的“實物的回歸”暫時無法實現。假如,此件作品是在向金廷標或某人致意,便和那幅維摩詰一樣,當不存在“涉嫌抄襲”的問題。和《仿明八家》不同,饒先生的《絲織觀音大士》沒有任何文字提到“仿××”。

這算“涉嫌抄襲”嗎?

這一問題,在美術史家陳傳席看來,也許是一件頗為值得一說的事情。他在《畫壇點將錄》中,就劉海粟一章,列舉了7組畫作,全是劉海粟作品和別人作品的對照,每組均雷同者眾。文章第一句話便是:“魯迅先生曾對劉海粟的虛假作風表示不滿”。不過,陳傳席在《畫壇點將錄》裡並沒有出示劉海粟的原作,而是用了自己的勾臨稿。妥否?

這牽涉到中國書畫藝術尤其是文人藝術的一個重大的認識問題,也是我們考察饒宗頤先生“涉嫌抄襲”所要引申出的嚴肅話題,這就是中國藝術的“仿”“臨”傳統。

它有著悠遠的歷史,到了明代,中國人對於“仿”的傳統更是發生了“基因突變”。一般認為,對“仿”進行革命性改造的是明代董其昌。白謙慎認為:董其昌對晚明書法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將“臨”這一學習書法的傳統方法轉變成創作的手段。字還是那些字,字的“型體”是不變的,但作品的風格迥異。后來者王鐸和傅山,更是登峰造極。白謙慎認為,董其昌常以臨作饋贈友人,因為“臨書已被視為一種創作”。董其昌的不少繪畫作品,也有不少直接寫上了“仿”字,如在一幅冊頁中,他寫:“玄宰仿趙千裡”。但風格去趙千裡何止十萬八千裡。且創“南北宗論”的董其昌,是把趙千裡定為北宗的,這於貶北褒南的董其昌而言,是一個矛盾。觀趙千裡與董其昌畫,用筆完全不同,唯構圖與董其昌此幅頗有相近處。可見,董其昌已經在繪畫中將書法的審美功能抽離起來、獨立出來,所關注者,筆法而已。

董其昌關於筆法的論述很多,如為何多用側鋒,他解釋說,因側鋒容易得“筆法秀俏”之效。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他的作品在造型上和趙千裡一樣,其實還是董其昌,就像他的臨書一樣,成為足以代表其風格的獨立創作。

由此觀之,饒宗頤先生對維摩詰和觀音大士的所謂“涉嫌抄襲”,其實正是董其昌一直所實施的藝術動作。隻不過饒宗頤用的更多是“圖形”,但本質並無區別。在專注筆法者看來,兩幅觀音大士,金廷標嚴謹,饒宗頤飄逸,是兩幅具有明顯風格差異的作品。也許,有的人看到的只是“造型”,遂認為饒宗頤“涉嫌抄襲”。饒宗頤顯然是清楚明白之人。因此,敢於用一“艁”字。他並不擔心。他說,“看我的一些畫,粗一看是古人的,其實是我自己的,我借古人的外貌,但是用筆變化無端是我自己的。外貌看似相類,內在東西不一樣。”自然,饒宗頤畫,與謝赫六法對照,還是有值得深思乃至商榷之處。

假如說董其昌是書法“臆臨”的急先鋒,可否視饒宗頤為將這一精神擴散到中國繪畫的大將?

另,陳傳席用以述說事關劉海粟“虛假作風”的作品,也只是看到了皮相?更值得思考的是,陳傳席出示的是自己的勾臨之作,是否暴露出他對中國藝術精妙筆法重要性的漠視?由此或顯示出陳先生對中國畫的理解尚浮於表面?

(責編:任文(實習生)、魯婧)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