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古代名家>>明代名家>>沈周
人民網>>書畫>>正文

沈周藝術簡歷

2013年04月09日13:41  來源:東方早報  手機看新聞

明代中期,在蘇州地區活躍著一批畫家,他們在“浙派”風靡一時之后,繼承元末江南地區文人畫的傳統,創立具有時代氣息的文人畫新潮流,后世稱之為“吳門畫派”,沈周是這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近陽澄湖)人。出身於文人世家,祖父澄、伯父貞吉、父恆吉,都未應科舉,依靠開墾和租賃田地為生。沈周生活的時代,明王朝的政權已得到鞏固,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沈周對於漢族統治的朱明王朝是採取擁護態度的。他一生不應科舉,隱身鄉裡,其實是憚於明初治吏的峻刻和畏懼官場爭斗的險惡,所採取的一種韜晦保身的處世方式。沈周以儒家道德規范律己,對父母兄弟盡孝悌之道,為人誠摯寬厚,樂於濟人之難,善於獎掖后進,他結交的朋友不少是著名的詩人、書畫家,又和一些朝廷顯宦保持著親密的友誼。沈周高潔的人品、恬淡溫和的性格以及詩文書畫的廣博才能,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尊敬,譽重吳中,流播四方,自然地成為吳門藝苑的宗師。

貞吉、恆吉兄弟工詩善畫,繪畫師從杜瓊,杜瓊山水師法王紱,上追王蒙,遠宗董巨。故貞吉、恆吉畫風亦源於王蒙、董巨。沈周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和祖、父輩的親授,自幼酷愛詩文書畫。他師從學問淵博的陳寬學習詩文,繪畫得到杜瓊、劉玨的指導。同時他廣交文友和鑒藏家,在友人家裡觀賞到許多宋元名畫,對傳統深加研習。同時,沈周重視體察自然山川,他曾在一部自畫冊中題道:“今之畫家無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奧解。余嘗夢寐深求,間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籬也。此冊自謂切要,循乎規矩格法,本乎天然,一水一石皆經耳目所睹,記傳其神採。”繼承傳統和師法自然兩者並重,使沈周的繪畫突破前人藩籬,開拓出新的面貌。

沈周畫藝精博,擅長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尤以山水畫成就最著。沈周的山水畫題材廣泛,從主題內容來歸分,大體可分為訪勝紀游、文會雅集、書齋別墅、尋訪送別、游冶山川等類型,此外還有師古的仿古山水。

沈周一生游履並不廣,主要活動在江蘇、浙江一帶。他經常游覽吳中和江浙等地名勝,創作了諸多訪勝紀游的佳作。如《兩江名勝圖冊》、《蘇台紀勝圖冊》、《吳門十二景冊》、《西山紀游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天平山圖軸》、《靈隱山圖卷》、《張公洞圖卷》、《千人石夜游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等,寫出江南山明水秀、草木蔥蘢的綺麗風光,同時傳導他的主觀情緒。如他六十一歲(1487年)所作《西山紀游圖卷》,描繪蘇州洞庭西山丘壑起伏、山路迂曲、泉流淙淙、湖水空闊、村舍掩映的秀美景色,頗具現實感,並抒寫暢神適意的情趣。如他自題中所說:“余生育吳會六十年矣,足跡自局……時時棹酒船放,游西山尋詩採藥,留戀彌日,少厭平生好游未足之心。歸而追尋其跡,輒放筆想像一林一溪、一巒一塢,留幾格間自玩。”又如五十九歲(1485年)所作的《湖山佳趣圖卷》(浙江省博物館藏),繪寫丘壑起伏、溪流湍急、樹木郁茂、江水廣漠、雁群掠空、山麓間掩映村舍板橋涼亭的景色,是他從浙江西湖游歸后紀游之作,將浙中湖山的秀美景象與自己暢神怡適的情感融合成一體,為游覽山水之佳作。

沈周一生沉潛於詩文書畫,樂於和文朋畫友相聚唱酬。在他的作品裡,出現大量描繪文人雅集和庭園、書齋的題材。表現文人雅集的典型作品,如《魏園雅集圖軸》(1469年)(遼寧省博物館藏),繪寫他和劉玨、陳述、祝顥、周鼎、沈侗軒等人,在魏昌家魏園會飲、賦詩、作畫時怡然自樂的情景。《雪夜宴集圖卷》繪寫楊循吉、趙立夫、陳景東等友人雪夜過訪沈周,於客堂宴集的情景。

送別類山水圖,有成化十五年(1479年)送別吳寬的《吳文定公送行圖卷》,弘治十年(1497年)又為吳寬畫《京口送別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兩圖繪江邊舟船待發,送行者或在岸邊揖手相送,或在船艙依依話別,朴實無華地表達出他和至友吳寬離別時的繾綣情懷。此類作品還有弘治四年(1491年)寫沈周、文林等人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赴任的《京江送別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弘治五年(1492年)送宮諭王鏊還京的《送行圖卷》、十一年(1498年)送文林(文徵明父)赴溫州任的《虎丘送別圖卷》等,都反映出文友之間的真摯友情。

明中期,蘇州地區隨著經濟的發達、財富的積聚,豪門富賈營造花園別墅的風氣盛起。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自嘉靖六年至十七年,營建了十二年時間,園主王獻臣曾請文徵明規劃造園。一些官員和文士也仿效此風,即便是幾間茅屋,也題上一個文雅的堂齋名,布置精巧的花木湖石,構成雅致的居住環境。當時蘇州私家花園多達二百多處。如杜瓊結草亭於樂圃東隅,名“延綠亭”﹔劉玨在齊門外依水疊石為山,號“小洞庭”﹔王鏊在洞庭山建別墅名“招隱園”﹔沈周在相城筑“有竹居”﹔文徵明居處名“停雲館”等。這些書齋庭園,是文人生活和舉行聚會、觀賞書畫的場所,很自然地成為畫家們喜畫的題材。沈周為老師杜瓊所畫的《東原圖卷》,繪寫臨河坡地上一所叢竹林木翳陰的草亭,即“延綠亭”,簡朴又幽靜﹔《東庄圖冊》(南京博物院藏)畫吳寬父親孟融在閶門內的別墅及周圍景色,別墅只是柴柵內幾間平屋,更多篇幅以寫實的手法直現江南田園風光。此外,《岸波圖卷》(蘇州博物館藏)畫傍山依水的文人別業,文士踞坐室內,桌上堆滿書籍,頗有“高秋氣爽啜茗長”的詩意。

成化、弘治以后,蘇州地區經濟繁榮,社會生活安定,文人熱衷於會飲、品茗、垂釣、聽泉、賞花、觀月、訪友、游冶山林等文化型的社交消遣活動,這類文人雅事都在沈周的筆下得到表現。如《盆菊幽賞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繪寫畫者與二位友人在郊外茅亭把酒賞菊的悠然情景。《一塢楊梅圖軸》(安徽省博物館藏)描寫作者與友人薛堯卿去楊梅村塢採摘楊梅,因時節已晚,隻採得一顆嘗味,然而並不懊喪,並為此事作圖,在題詩中戲謔地道:“屬厭往腹宜為少,適可濡唇不在多。”意在偕友游覽盡興已足矣,不在嘗梅多少,傳導出文人交際的怡然心態。《桐陰樂志圖軸》(安徽省博物館藏)畫江岸桐陰下,文士盤坐船頭垂釣,圖上題詩道:“釣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將萬事輕。若使手閑心不及,五湖風月負虛名。”即將垂釣看作是一種精神休閑活動,並不在於釣魚的收獲,意在養心怡神,領略五湖風光之美。此外,並有《聽泉圖卷》、《柳陰垂釣圖軸》、《汲泉煮茗圖軸》、《策杖圖軸》、《泛舟訪友圖卷》、《桐蔭濯足圖軸》等,俱表現出高雅閑適的情趣。

他在這些山水畫裡,表達了對自然山川的摯愛之情和怡性養情的文人雅趣。就如他在《寫生圖冊》中自題道:“我於蠢動兼生殖,弄筆還能竊化機。明日小窗孤坐處,春風滿面此心微。戲筆此冊,隨物賦形,聊自適閑居飽食之興,若以畫求我,則在丹青之外矣。”沈周的山水畫構圖力求平穩,於平中求奇,境界寧靜優雅,充溢著平和怡適的情調,而與元末文人畫家的隱逸山水所傳導的枯疏空寂的意境迥然相異,注入了入世的怡悅之情,體現了明中期在野文人對自身人生價值和文化精神的充分肯定,這是他所處時代文人精神心理通過繪畫形式的映現,他的藝術情趣為吳門畫派建立起美學的典范。

文徵明曾闡述沈周的繪畫風格遞變說:“自其少時作畫已脫去家習,上師古人,有所模臨,輒亂真跡。然所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始拓為大幅,粗枝大葉,草草而成。雖天真爛發,而矩度點染,不若向時精工矣。”

沈周四十歲以前之作,受杜瓊、劉玨和父輩影響較深。如《仿黃鶴山樵筆意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軸》(瑞士蘇黎世萊特堡博物館藏),自題“辛巳(1461年)為碧天上人贈”。是年三十五歲,為傳世有確切紀年的最早作品。畫法從杜瓊直追王蒙,山巒重疊繁復,皴染稠密,多用柔婉的披麻皴、解索皴等,反映他早年精謹縝密的風格特點。又如三十八歲所作《幽居圖軸》(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畫山麓溪旁的幽居景致,布局接近劉玨的《清白軒圖軸》,技法仿王蒙,又取巨然法,勾斫筆致細碎峭利,皴筆柔長,點葉密集,此圖體現出他早歲山水謹細和稚拙的筆意。《採菱圖軸》(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是他丙戌年(1466年)四十歲時之作,圖式取倪瓚一水兩岸簡潔布局,筆墨師杜瓊和董巨,山巒勾皴圓渾柔長,赭石、花青輕染。此圖意境的清寂冷逸沿襲著元代隱逸山水的主題。但若細細比照,可看到沈周的用筆稍加粗重,趨向簡練和豪放,已經開始流露出他自己的性格。

沈周四十歲以后拓為大幅,不僅是指尺幅的擴大,同時包含著筆墨從較工整細密向雄渾簡勁的演變,這一轉變期大致延續了二十年。在此期間,他繼續學習董巨和元四家,同時於宋青綠山水,馬遠、夏圭流派的剛健粗簡畫法,兼收並蓄,豐富自己的表現技能。《九段錦圖冊》(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是沈周用心學習宋元大家的師古之作,其中《採菱圖》一段上有其師杜瓊題識,謂“繼南(沈周之弟)出其兄所畫採菱圖求詩”,署年成化七年(1471年),時年杜瓊七十六歲,沈周四十五歲。此九段錦原為九幅,現存六幅,為仿宋惠崇、趙令穰、趙伯駒、元趙孟頫、趙雍、明王紱等家,佚去仿李成、王蒙、吳鎮三幅。內中既有青綠山水,又有小景山水、青山江樹、枯木竹石等畫題,技法力學各家,頗得神韻。此外,他四十七歲畫有《仿董巨山水軸》、四十八歲畫有《臨吳仲圭巒容山色圖軸》、五十八歲畫有兼取黃公望、倪瓚的《溪山秋色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此外,他研習倪雲林也頗為用心,先后畫過多幅仿倪作品,然而往往用筆過於勁強,以致他的老師陳寬有“落筆太過”之評。特展中選入他四十七歲(故宮博物院藏)和五十三歲(上海博物館藏)時畫的《仿倪山水軸》,布景採用倪氏的一水兩岸圖式,筆法簡疏勁峭,墨色干淡,然較倪顯得凝重勁健。他自己曾說道:“倪迂標致令人想,步托邯鄲轉謬途。筆蹤要是存蒼潤,墨法還須入有無。”倪雲林那種若淡若疏、似嫩實蒼的畫法,是與他所要表達的幽寂虛空意境相匹配的,而沈周所追求的意境以渾厚蒼郁為主,因此很難與雲林契合不二,這種“步托邯鄲轉謬途”的畫法,不應該視作他的缺點,恰是他個性特色的發揮。李日華對此有很中肯的評價:“沈石田仿雲林小筆,雖樹石歷落,終帶蒼勁,而各行其天,絕無規模之意。所以較之孟端(王紱),終勝一籌。”

沈周廣泛吸取前人的筆墨技法要素,加以融匯。正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所雲:“至啟南而造妙,凡宋元名手,一一能變化出入,而獨於董北苑、僧巨然、李營丘,尤得心印。”沈周中年時期,經過陶鑄宋元各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概括來說尺幅由小變大,景致由繁復轉簡疏,筆墨由早期較謹細柔婉轉向粗重勁健,中鋒側筆並用,長勾短皴兼施,同時他將仿古與自然寫生匯為一體,構景多曲折縈回之勢,並點綴行人、舟楫、草亭、茅屋等景物,注入人事的生活氣息。呈現出氣勢清曠蒼郁、筆墨蒼潤雄渾的風格特色。

沈周五十八歲時自號“白石翁”,直至八十二歲去世,為他藝術晚年期。他晚年傾心於黃公望和吳鎮,把黃公望的鬆秀,吳鎮的粗豪,王蒙的縝密,馬遠、夏圭的剛健,米氏雲山的渾凝等技法,有機地融合成一體。形成疏簡、蒼勁、渾厚、沉郁的風格。此期的作品如六十歲所畫《西山紀游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將董巨的渾厚、黃公望的虛和、吳鎮的蒼勁、倪瓚的幽淡、王蒙的縝密,交融在一起,筆墨豐富而氣勢宏闊,是一件集大成的佳作。又如《京江送別圖卷》(故宮博物院藏)作於六十六歲,景致簡略,近處坡岸眾人揖別,中部浩渺江面載一舟辭行,遠方群山逶迤,境界開闊澄虛,筆墨洗練粗健,畫風簡潔蒼潤,雄勁渾厚,為他晚年典型風格。此外《虎丘戀別圖軸》(1490年,無錫博物院藏)、《千人石夜游圖卷》(1493年,遼寧省博物館藏)、《京口送別圖卷》(1497,年上海博物館藏)、《灞橋風雪圖軸》(天津博物館藏)等,都是屬於晚年畫風的代表作。

沈周在花鳥畫領域並有矚目的成就。他繼承了元錢選水墨淡彩和王淵水墨寫生的傳統,善於運用水墨點染和沒骨設色的技法,筆法簡潔,形象生動。《九月桃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是他較早期的花卉畫,圖上有其伯父沈貞吉和晚輩張靈的題跋。花瓣用胭脂色輕暈細染,樹葉用花青和赭石雙色渲染,筆致柔和,樹枝勾皴沉凝,表現出九月桃花留住春光的芳華之美,頗有錢選水墨淡彩的遺韻。他在五十四歲時所畫的《荔柿圖軸》(故宮博物院藏)以水墨染寫柿葉和柿實,點染荔枝,濃淡水墨破染,筆法較工整,這顯然是繼承了元代王淵、張中等水墨花鳥畫的技法。蘇州博物館所藏的《花卉圖冊》,約是他六十歲時之作。不僅畫了萱花、桃花、芙蓉、芍藥等花卉,還描繪了石榴、雛鴨等果樹和家禽,是一部較全面反映他中晚年時期花鳥畫特色的作品。花卉多用沒骨設色法,暈染細膩,色彩輕淡﹔枝條的勾皴簡練渾厚,湖石則以濃淡水墨渲染,兼備花卉之風姿和氣骨。所畫的雛鴨,以簡潔的筆墨勾勒點染,而生趣盎然。又如《牡丹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枇杷圖軸》(故宮博物院藏)、《荔枝白鵝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等,大致都是他五十多歲時的作品。俱運用水墨暈染、點染和色彩沒骨的方法來繪寫物象。對元代淡彩和水墨沒骨法的取習,奠定了他花鳥畫的寫生根基。

沈周晚年,進一步發展了水墨寫意技法,運用筆的勾染點簇和墨的濃淡枯潤來繪寫物態,信筆揮洒,恣意自如,而深得花卉、蔬果、禽鳥、鱗介各種生物的形態和神採。如《玉樓牡丹圖軸》(1507年,南京博物院藏)是他八十一歲時作,以水墨沒骨法畫牡丹,花瓣在水墨中略滲胭脂江,隨意潑染,筆致洒脫,水墨寫意技法已達到揮洒自如的境地。《菊花文禽圖軸》(1509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是他八十三歲最晚年之作,以水墨寫意之筆勾干點葉,雙勾竹枝和菊瓣,尤精妙的是用隨意洒脫的點染法,勾劃張翅昂首的雄雞和兩隻翩翩起舞的蝴蝶,筆簡而神全。從花鳥畫史的進程考察,明代中期,元代的水墨花卉禽鳥畫技法,為明人所繼承的同時也發生了演進,出現了孫龍、郭詡、林良、呂紀等一批畫家,創造了以寫意和沒骨設色的方法來表現花鳥的新技法。沈周與他們時代相近,他和郭詡還是好朋友,這些新技法的出現,很可能對沈周產生熏染和啟示,使他在花鳥畫領域進行了革新性的嘗試,並取得了可觀的成就。故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評道:“石田氏乃能以淺色淺墨作之,而神採更自翩翩,所謂妙而真也。”沈周勾花點葉的花卉畫法頗具創意,水墨點染樹葉和花蕊,線條勾勒花瓣,運筆隨意自如,筆墨本身的韻味更加被強調了,這對以后陳淳、周之冕的花鳥畫深有啟發。

沈周並擅長書法,他初學沈度台閣體,中年后專攻黃庭堅,筆力勁挺,體勢奇倔,同時又融入鐘繇、王羲之和米芾的結架和筆法,趨於平穩和清俊。特展中沈周的書法作品不多,《行書五律詩軸》(蘇州博物館藏)是他晚年的書作,已是黃庭堅的體勢,結字緊結,筆力勁健,同時又融入王羲之婉和、清峻筆意。《行書落花詩扇頁》(上海博物館藏)約是他七十五歲時所作,結體瘦長,中宮緊聚,筆力清勁,轉筆方峻,時露圭角,氣格雄健,已達到人書俱老的化境。此外,他各時期繪畫作品中的題跋,也反映出他書法衍變發展的軌跡。

蘇州畫壇自洪武至成化約一百年間,是吳派的醞釀階段,直到具有獨創性大師沈周的崛起,才標志著吳派藝術的成熟。沈周又是吳門畫家藝術觀和人生觀的指導者。他的畫藝精博,在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的同時,能夠加以光大和開拓,建立起明代文人畫的美學理念,新的審美類型,反映出他那時代文人的精神氣質、理想和感情,他理所當然地被推崇為畫派的宗師。嘉靖年間蘇州名士王穉登在《吳郡丹青志》中評“先生繪事為當代第一”,確定了他在畫壇的崇尊地位。

(原題:《吳門畫派之宗師沈周》)

(責編:任文(實習生)、魯婧)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