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系列作品展示了畢加索從寫實向抽象的逐漸轉變過程。作品價格漲幅非常大,現在最高價格是幾十萬歐元。
中央美院副教授、專事藝術市場研究的趙力在世博中國館做了題為“畢加索的藝術成功與商業成功”的講座。講座上,趙力結合畢加索的創作及其當時所處的歐洲社會大環境,分析了畢加索作為一位藝術家之所以在商業上和藝術上獲得共同成功的秘密。
“他的成功是一個集體的成功。”趙力說。當天,他從畢加索所處的那個時代出發,闡釋了當時藝術品市場的存在和發展狀態,分析了畢加索為何在藝術和商業層面均獲得巨大成功,“當時在歐洲出現了所謂的藝術市場,出現了新的推薦人或是市場的一種機構,這就是我們說的畫廊或是藝術經紀人。而西方的藝術市場開始整合,從之前以皇家為中心的圈子變成了一個統一化的市場。歐洲藝術品價格攀高及其產生的廣泛性與這個變化有著必然的聯系。”
隨后,趙力結合畢加索各個時期的創作,解析了它們的藝術價值在當時和現如今的發展變化,涉及諸多藝術品交易市場及藝術品收藏方面的信息。他還認為“畢加索和所處的那個社會時代的環境,跟目前的中國有點相似”。
總的來說,畢加索的創作跟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很多的關系。到了畢加索那個時代,藝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畢加索的成功不是他個人的成功,是一個集體在往前推的一個成功。
以下為當天講座摘錄:
歐洲藝術市場的出現推動畢加索作品價格
這時候(編者注:1920至1930年代)在歐洲出現了所謂的藝術市場,這些藝術市場的人和以前藝術市場的人、推動的人是不一樣的。很多藝術的商人或商業機構,是為宮廷或是為權貴所服務的。他們最大的一個掙錢方式,就是從世界各地買到一些便宜的東西,然后賣給這些宮廷、權貴,掙的是一個差價。但是到了印象派以后,情況發生變化。
以前藝術品是賣給帝王、皇室和貴族,但是貴族到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以后就沒有了,出現了一個新的市場的變化。面對這樣的一個新的市場的變化,就出現了新的推薦人或是市場的一種機構,這就是我們說的畫廊或是藝術的經紀人。這些經紀人在推動過程中,靠的是對遠期目標的認識,也就是說他們和藝術家是一樣的,靠的是對未來性的價值的判斷。所以他們成為了藝術家作品的第一批收藏者,成為和藝術家一起成長的力量。
印象派之后,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制,就是推薦的機制。通過印象派,西方的藝術市場開始整合起來,從一個皇家的圈子變成了一個統一化的市場。首先是歐洲市場的統一,然后是跨美國大西洋共有性的市場。這個市場就目前情況來說,歐洲藝術品那麼高價格地出現和廣泛性地出現是有必然聯系的。
畫商開始不斷地尋找一些具有新的藝術價值的東西,一開始,一些畢加索的經紀人是跟他聯系最密切的人。佩德羅·馬尼亞克,不僅在1900年給畢加索提供了房子,還提供了每個月150法郎的工作費用,條件是——你所有的作品要給他,這是現在很多的畫廊還在沿用的方式。
畢加索的個展吸引了最早的畫廊經紀人或是買家。這些人包括了我們知道的瓦拉德,他也是早期畢加索畫的收藏家。
畢加索是一個藝術家的典范,是一個不安分於已獲得的成功而想獲得不斷提高的藝術家。一個藝術家不斷往前走的一個結果是,他又獲得一些新的支持人。這些支持人在美術史上比早期的畫商更重要。比如猶太銀行家康維勒,他投資了畢加索的作品,比如重要的《亞維儂少女》。康維勒的日記提到,對於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如果你看到了作品沒有任何的震驚,而認為它只是原先你看到的藝術家的作品,風格是一致的,說明這個藝術家是沒有創造性的。我們認為,藝術就應該打破歷史的條條框框,從這個角度說它的創新性就在於你看不明白。
就像我現在看年輕一代的作品的時候,我也隻能看懂30%到50%。正因為看不明白,所以需要我們去了解,如果看明白的藝術,就像我很遠地看一幅畫,這不是方力均的作品嗎,或是誰的作品嗎,一看就是的話,那麼這個藝術家是沒有價值的。
到了1947年以后,康維勒繼續擔任了畢加索的代理人,尤其是到了1950年代以后,畢加索逐漸遠離了眾人的視線,他已經老了,在遠離巴黎的地方有一個工作室,很少人會去,完全是通過康維勒跟世界進行交流。康維勒的角色在那個時間段的藝術世界裡面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權威的。他的收藏量非常大,他在日記裡面說他賣掉過500張非常重要的畢加索的作品,他自己隻留下了十幾張的作品,所以他也非常后悔,就是他自己不應該成為一個畫商而應該成為一個收藏家。因為畫商操縱的是經濟作品,而收藏家完全是擁有實際藝術財富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階段裡面有一個組織,就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有一個力量就是“熊皮”協會。我們知道有一個說法叫藝術投資,藝術投資出現以后,還有一個說法叫藝術投資基金。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藝術品增值很快的時候,有一些人想通過對市場的介入來分享這個市場的利益。實際上很多人因為藝術品的門檻比較高,他們很難進入這個藝術品市場,就模仿藝術基金的方式,通過把錢托管給相關的專業管理人,然后獲取市場增長的紅利。實際上,我在西方的畢加索的市場發展過程裡和他朋友圈裡都找到了這樣的案例,就是“熊皮”協會。“熊皮”協會這個基金是最早的藝術品的基金。
當時以康維勒為中心,他有一批朋友都是銀行家,一些專業人士。這些朋友大概20人左右,他們都非常喜歡藝術,他們工作的地點都不是在法國,這些人都是康維勒的朋友,他們都覺得藝術不錯,但是不知道畢加索這些藝術家能發展到怎麼樣的情況,所以,他們就湊了一筆錢,這些錢在10萬法郎左右,做了一個最早的資金團。但是他們同樣共同約定了一個方式,就是10年以后把這些作品全部拿出來清盤。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1905年左右,他們通過康維勒買到了畢加索和畢加索朋友的這批作品以后,到1914年的時候他們通過清盤的方式,通過德魯奧這個拍賣公司把所有的產品賣掉。我們可以看到這是非常賺錢的,大概淨收益率是580%。也就是說,10年裡他們獲得了580倍的增長。這種力量在當時關於畢加索作品的市場發展尤其價格變化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收益引起了法國和老歐洲市場集體的震動,造成了在廣泛意義上開始出現大量的藝術收藏家、投資人對西方當代藝術的關心,同時也造成了在這樣的環境裡,畢加索市場在后期不斷地發展,而且成為了西方現代藝術家裡面最核心的一個價格標杆。
與經紀公司的合作促成畢加索的國際性
在后期畢加索的發展過程裡面,也反映出畢加索創造力背后的一種發展和推動力。這就是羅森伯格兄弟,這個家族在法國很有名,是做畫廊生意的,它在法國印象派、馬蒂斯、野獸派、立體派發展當中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
羅森伯格兄弟跟畢加索的合作不僅僅是商業合作,更是經紀公司這樣的一個合作,對於使畢加索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畫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畢加索的第一個個人美術館的展覽,就是保羅·羅森伯格做的,主要是在蘇黎世的美術館做的,這個展覽非常重要,使畢加索成為一個美術館級的畫家。他還通過商業的渠道和美術館發展的渠道,將畢加索推薦給了美國非常重要的收藏家。我們知道美國很多的收藏家,比如大都會美術館的收藏家,還有其他重要的收藏家都是他推薦的。這個過程裡面,大量的畢加索作品尤其是精品在美國就可以看到。尤其是法國被法西斯佔領以后,保羅把自己的畫廊和所有的事業全部轉移到了美國,帶動了美國畫廊界的發展。
美國藝術品的市場和對藝術的推動形成了一種體系化,這不僅僅包括藝術家,商業結構如畫廊,還有美術館的配套,策展人的策劃,這一系列成為了對藝術家推動的機制。
挑選一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時,一定要關注他第一個個展。就像畢加索第一個個展一樣,它的特點是什麼?第二,往往在這種展覽裡有很多的媒體傳播,可以借助這個方式判斷。我們知道,藝術家不可能把自己畫的不好的作品印成宣傳品。當一個藝術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展覽時,他會從作品裡挑二三十幅,然后再挑一些放在封面或是畫冊上。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買他的作品,這是當時的一個現狀。
藝術品的稀缺性是價格判斷的標准
我們看到,畢加索排名前10位的作品裡面,藍色時期(編者注:1900年至1904年)的作品比較多,這跟我們對藝術品的價格判斷不一樣。我們說藝術家越畫越好,我一直等著,他20歲的時候不買,30歲的時候不買,40歲的時候不買,等他死了以后我再買兩件,這是因為藝術家的技法越來越成熟,我買他晚期的作品比他早期的作品更成熟和可靠。那麼,且不論在藝術家創作后期的時候,這個藝術家越來越牛起來的時候,買它的價錢是如何貴,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畢加索的作品正好是反過來,早期作品要比晚期作品貴很多。原因在哪裡呢?原因就是稀缺性。
藝術品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叫稀缺性價格。因為東西少,少就更貴了。從后期來說,因為它越靠我們,流傳度就會越大一點。而藝術家早期的作品被人忽視,價值沒有被挖掘,保護得也差。這樣的作品越來越少。當越來越少的時候,越來越多人喜歡,它的價格就上去了。我們實際上收藏的時候,也要收藏一些早期作品的原因也是在這裡。
畢加索作品價格經受住了市場考驗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畢加索的作品一直是世界藝術品市場中非常重要的標杆。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主要價格的構成裡有幾個特點:一個特點就是從1970年代以后,藝術品的價格重心轉向了現代,印象派完了以后不斷往后移到了畢加索、馬蒂斯這個階段。然后到1990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以及2000年以后,重心越來越轉到二次大戰時的藝術,這在西方形成了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戰后藝術。從戰后藝術以后又出來一個市場的概念,就是叫當代藝術的市場。
所以看到價格重心不斷地往后移。為什麼這樣呢?這裡面一個是資源的問題,就是說,古代的藝術作品有幾張?文藝復興三杰誰買得起?這個發展過程當中有幾個指標性人物,一個是莫奈,莫奈的作品比較多,莫奈變成了一個印象派裡面的標杆,就是前現代主義。接下來就是凡·高,凡·高作品非常少,凡·高、塞尚、高更,沒有多少的作品,所以賣不出高價錢。但凡·高是一個指標,然后就是馬蒂斯,后面是畢加索,接著就是安迪·沃霍爾。
畢加索是一個比較早進入市場的藝術家,完全靠賣畫為生的藝術家。一直到現在,100年的過程裡可以看到,在市場上經歷了無數次的金融危機,無數次的戰爭發展到現在,它的作品價格是靠得住的,有著充分市場化和充分被市場價值認同的過程。
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作品存在於哪個時間?這個創作的時間非常重要,這指的是哪些作品在哪一時段是最賣錢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基本上1940年代之前的東西是最貴的,越靠前越貴,所以要買藝術品應該早買,我們說是收藏或是投資,最主要的是你要提前去買。投資,是靠規模性的錢掙錢的,我們更鼓勵的是收藏,收藏的原則是什麼?小錢,長期持有獲得一個很大的回報,這叫收藏,是跟藝術有關的生活。
畢加索一個很貴的作品,就是他1905年創作的《拿煙斗的男孩》,以1.04億美元的價格拍賣成功。之前是一對美國的收藏家夫婦收藏了這個作品,他們花3萬美元買的這張作品,絕對是一個特殊的例子。藍色時期到粉紅色時期(編者注:1904年至1906年)的作品全球不會超過3件,這件作品又是非常重要的家族拿出來的,所以這個肯定是有保証的,是著名收藏家出手的,隻有它才可以突破1億,而且這個價格在20年之內不可能被突破。
接下來《多拉·馬爾和貓》,這是畢加索的情人——多拉肖像裡面非常重要的作品,賣了9520萬美元,被俄羅斯一個收藏家買走。畢加索另外一張藍色時期的作品叫《雙手交叉的女人》,1902年創作的,2000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成交價5500萬美元。這個作品反映了什麼?這是日本經濟危機時期的藝術品的最高價。
版畫是畢加索的重要創作方向
關於畢加索的收藏,很多人都隻能望而卻步。這裡我們可以講一些相關的話題,就是版畫。西班牙很多藝術家對版畫都非常專注,很多的藝術家在自己的生命當中,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創作版畫。
我們知道,除了畢加索之外,還有米羅、達利這些藝術家都有版畫的創作。從這個角度來說,1899年到1973年畢加索整個創作生涯裡,創作了2000多幅版畫,版畫是畢加索一個重要的創作方向。畢加索的版畫作品其實在10年前就值人民幣幾萬元,這幾年因為畢加索作品尤其是油畫作品的漲價,版畫作品增長也比較快。像最早的《公牛》這個系列,漲幅非常大。1999年是6500美元,2002年賣到上萬歐元,目前的價格是最高價幾十萬歐元。版畫這一塊,比如說像2004年一件畢加索版畫作品賣了55萬英鎊,這個價格是比較貴的,比較接近於油畫作品低端的價錢。畢加索版畫是我們關注他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買一些或是可以去關注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