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創作的作品以及對藝術形式多方面的探索,使之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了不朽的地位。
四十年前,也就是1973年的今天,這位歐洲畫壇的巨匠帶著和平的願望在法國南部的穆丹逝世,長眠在地中海邊的墓地中。逝世后,人們花了5年的時間對他的作品進行了整理。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
1900年-1903年藍色時期
這時期畢加索生活條件差,加上受教育時染上的憂傷主義,作品彌漫陰沉的藍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紅時期
這時期畢加索的經濟好轉,繪畫對象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轉向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1910年非洲時期
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
1910年-1914年立體主義
此時的畢加索與布拉克制作第一批拼貼畫,立體主義創作達到巔峰。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於意大利,邂逅芭蕾舞演員科赫洛娃,其后值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一生中最具顛覆性的創作就集中在立體主義時期。張敢以“立體主義對20世紀的藝術影響實錄”為題,提出立體主義的出現帶有“污染性”。
多數人在欣賞立體主義時,認為它引入了四維的概念,四維就是有時間的概念。“在同一個畫面裡面展示這個人不同階段的面貌,既可以看到這個人正面的眼睛也看到他側面的眼睛。這種打破了過去西方傳統繪畫的表現方式是一種顛覆,改變了觀看的方式,這才是立體主義很重要的一個價值所在。”可以說,立體主義解放了視覺,不再以“寫實”或是“講述故事”為欣賞作品的標尺。當拋開這些傳統束縛時,藝術家獲得了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