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是件幸運的事, 成名是件無聊的事,成名甚至是件毀滅的事. 畢加索的成名具有此中三昧.
毫無疑問,(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被稱為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的當代巨匠。好奇心帶我進入畢加索的世界。他是位多產畫家,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
畢加索少年時期已崢嶸頭角,觀其畫,確實是天才一
1889年8歲就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 斗牛士》﹔
1894年13歲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14歲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16歲進入馬德裡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裡全國美展榮譽獎,后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這樣的天才!世上有幾人!
畢加索一生中畫風的多變,作品均異,那種勇於改革,自我否定的魄力在歷代畫家中可謂絕無僅有。他的畫風因變換風格可以分為如下不同的時期。
藍色時期 (1900—1903年,19歲-23歲,人生的低潮時期)。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魄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裡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
他的代表作是
1902年 完成的“藍色自畫像”﹔ 1903年完成的《人生》,藍色調象征貧老與孤獨,悲哀,但是憂郁的美,令人感動難忘。
玫瑰時期也稱粉紅色時期(1904—1906年23歲-25歲),情竇初開,他發現了自己的愛情, 粉紅色的玫瑰是愛情的象征。
1905年。年僅24歲的畢加索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拿煙斗的男孩》之美,令人百看不厭。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的畢加索的作品是美的象征,可是,當他1906年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以后,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他的立體主義時期,從1907年到1916年,年齡在26歲-35歲,正是人生精力最為旺盛的時期。對於二維平面繪畫的起碼要求是有立體感。可是繪畫造型藝術中出現了號稱“立體畫”的流派,望文生義,似乎“立體畫”的流派更強調立體,其實不然. 所謂“立體畫”的流派是把從不同視覺角度所得物象的拼湊,堆積,重合,平面涂色,變形丑化,如同漫畫,毫無美感,甚至令人惡心。
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一幅著名杰作—《亞維農少女》,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維農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實際上,《亞維農少女》是五個被丑化了的妓女。是曾經患上性病的畢加索以此發泄他的怨恨.竭力丑化她們.結果好運趕上了,毫無美感的漫畫式油畫《亞維農少女》竟然使他一舉成名。
據說畢加索本人對此作品並不喜歡,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畢加索這幅《亞維農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了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
這幅畫,被稱為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卻毫無立體感。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裡,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麼呢? 他發泄了憤恨,卻獲得了名聲.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應由繪畫作品本身來說明。不懂藝術的評論家在大師的盛名之下竭力發揮他們的想象,盡管牽強附會,難圓其說,還是謬種流傳..什麼“畫面上被分解為帶角的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啊,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所謂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啊,這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丑態是“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啊,等等,不一而足。 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難道盡數十年精力徹底打破五百年造型藝術的基本法則就是所謂的創新嗎?在當時,被瘋狂氛圍陶醉的阿維翁市民,美中取丑,以丑為新,以為此畫不同凡響,於是畢加索突然名聲大震,畫價飛漲。
此后,在畫商與拍賣行操作下的名利場上, 畢加索即興表演,樂不可支。一發而不可止,在所謂變革的道路上奔跑,遠走高飛,越畫越丑,從真實記錄畢加索繪畫創作的一部影片中,我們看到這位大師赤膊上陣,隨心所欲,信手拈來,單線平涂,幾何拼塊,簡單快速的作畫態度與方式.. 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的畢加索的作品所表現的美消失已盡.1909年畢加索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2年把上膠的紙貼到畫上,進一步發展立體主義。在丑化美術的旅途中,他毫無羞恥,自吹自擂,橫沖直上,在名利雙收的45年之后,畢加索遁世於慕姜郊區別墅,離群索居。晚年畢加索的畫作大量的表現為擁抱、交纏、蠕動,做愛,模模糊糊,粗制濫造誰也猜不透靈感應該是來自摔跤還是性愛。這些畢加索晚期作品就像兒童涂鴉一樣,有時是巨大的臉孔或是肢體,佔據了很大的空間,根本沒有任何美感。公布之時也引起巨大爭議。
有機會去巴黎時,不妨花點小錢瀏覽一下位於巴黎沼澤區的畢加索博物館。憑著普通人的良知與良心,談談你的感受,會不會與我有所同感。
理性向人們提出了自然與繪畫何者是現實,何者是幻覺的問題, 繪畫是自然與生命的美的反映,還是畫家頭腦中的一個感念游戲,故意地破壞傳統是創新還是墮落,等等。
不能否認,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佔據4幅。
如果說對繪畫毫無常識的大師布拉格是在突如其來的名利與世俗的壓力面前驚慌失措,以類似自殺式的醉酒駕車結束了短暫的生命的愚人的話,那麼畢加索則是拋棄驚世才華自覺地走向丑化美術,盡情享受孫女般性愛採陰補陽延年益壽的智者。
1973年,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九十二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畢加索是個始終引起爭議的人,與其說是由於他年青時代顯露出來的讓人傾倒與折服的過人才華還不如說是他花了大半生精力去自我否定,化美為丑的瘋狂激情。即使是他的親人們也對這位天才畫家的評價卻褒貶不一。他在世時人們爭先恐后地想同他結交,在他去之后,世人卻為他的故事和名聲爭執不休。其實爭論不是來自他的無數繪畫作品,而是來自名利場上的無知,貪欲,無恥,來自厚顏無恥的媒體,輕浮盲從的評論家。
畢加索的所謂創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成功都以名利雙收為証據。遺憾的是,畢加索初獲成名之時卻是他走向藝術上的無聊之境與自毀之道的開始。他毀滅了人類之美,他毀滅了自我之美,他毀滅了常識與良知。這些對畢加索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他大半生既有有錢又有自由。現在他的遺作是畫廊,拍賣行,富翁們的可以不斷挖掘的金礦。他成為畫壇的一顆巨星,對后學恐怕是黑暗可怕的深淵!
畢加索的“成名三昧”,我認為就在於此。(孫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