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許江
人民網>>書畫>>正文

這片葵,見証著東西方藝術交流

2013年03月26日15:19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在當代藝術領域,能讓西方人嘆服的東方藝術家屈指可數,而要引領歐洲藝術界話語,更是罕見。而這一次,帶著自信和勇氣,許江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柏林時間17日10點,中國美術學院許江教授個展《重新生長》,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博物館正式向觀眾開放。

一場激情的展覽 盡情地拍吧,讓所有人帶葵回家

展覽成為德國藝術圈的一件盛事,開幕式上迎來眾多貴賓,讓德累斯頓這座小鎮也頗有些“受寵若驚”。原本空曠宏偉的序廳,因為來賓爆滿,不得不敞開大門。主席台上許江發言的時候,大家隻能踮起腳尖,試圖望一望他此刻的表情。

這是2012中德文化年最重要的個展,而德累斯頓與杭州在前不久又成為姐妹城市。因此,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洪波還開了個玩笑:“來德國不來德累斯頓是遺憾,去中國不去杭州,更遺憾。”讓全場氣氛在熱烈之外又添輕鬆。

剛開始,博物館禁止大家拍攝作品。許江看到大家都如此愛葵,索性就允許“違規”:“讓他們拍,讓所有人帶葵回家。”兩位美國觀眾,聽說這件作品之后還將前往舊金山市政廳廣場展出,興奮地差點尖叫了。

僅僅半日,對這片來自中國的葵園,又有許多詩意的感受誕生,“像一片流動的火”,“像灰燼與烈火一道重生”,“在這裡,死去的挺立著,活著的也一樣挺立著。”觀眾們如此表達。

對於藝術家本人而言,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葵是一個持久的燃燒,一方面像一個祭壇,一方面也是重生的儀式。我的葵絕不僅僅是懷舊和記憶,而是一個精神世界的重構。”許江的詩性這一下子被激發了。

當晚,赫爾曼市長舉行盛宴,慶祝展覽成功開幕,聚會一直持續到午夜。站在德累斯頓的城市陽台上,許江深有感慨:“這黝黑的城市陽台,就像我那巨大的葵園。”而下一個展覽的新元素甚至就此萌生,“要配上音響,像南屏晚鐘那般,讓鐘聲傳來,好像目送著一個人遠去。”

第二天,德國各大媒體對本次展覽進行了報道。不少媒體發表評論認為,這個展覽最好地表達了中國當代藝術多元性的創造,並向西方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全新面貌。

一場坦誠的對話 在繪畫裡,有個空間可以超越隔閡

而在展覽之前,許江與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理論家格羅伊斯、德國德累斯頓美術學院院長賽瑞、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館長碧亞特等眾多國際一流學者,進行了一場為時三個半小時的對話。從中西方藝術的隔閡到互通,坦誠而深入。

長期以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問題,西方不少學者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解帶著偏見和誤讀。“我經常遇到一些外國朋友,向我提起某位藝術家在泰特美術館展出的葵花籽,並且詢問我的老葵有什麼特別的意圖。這些誤讀,總是嚴重地遮擋著現實的整體。而我一直想努力証明,在繪畫裡,有一個空間可以超越東西方的許多隔閡,與精神空間相通。”許江希望西方的學者們能夠拋棄這些成見,重新深入地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藝術。

羅伊斯教授在國際上久負盛名。他承認,因為種種原因,大家對於東方的當代藝術的確有偏見,忽略了東方藝術家作品中表達的內心感受和洞見。但如今這種狀態正在被慢慢改變。

許江也向西方藝術圈發問:繪畫還能不能活在今天,還是否擁有解讀心靈的能力?藝術家還有沒有這個責任?而我們,還有沒有那種“身心交感”的感知能力?

“新文化的產生不僅是依托於自身的傳統,還要依托於文化的交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這場對話,開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頭。”他還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1928年創建杭州國立藝專(中國美院前身)的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蔡元培,便是德國洪堡大學畢業的第一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在20世紀初,他所倡導的文化啟蒙,對中國知識分子影響深遠。而今天,以許江為代表的另一批知識分子,試圖沿著他的道路,來針對中國當代的社會現實發展啟蒙的思想和意識。

“我們應該經常見面,我們需要一起反思自己的歷史文化和背景。”賽瑞院長希望這樣的討論可以持續。而就在今年10月,格羅伊斯將來到中國美術學院,與許江進行一場延續性的對話。(林梢青)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