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古代名家>>清代名家>>朱耷
人民網>>書畫>>正文

朱耷《鬆鹿圖軸》:形式“寫神”

2013年03月14日16:49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中國畫不是寫形,而是寫神、寫形二者合一。現在在藝術創作上,一講到形式,往往就認為是外來的,是西方現代主義中的形式主義。其實,中國畫一直非常重視形式的構成。翻開中國美術史,任何一個大家之所以開宗立派,首先在形式上有突破,和別人不一樣。“清初四王”的作品,大多在形式上和傳統的繪畫沒什麼區別,也就成不了在美術史上開宗立派的大家。“四王”之中隻有王原祁把山石構成用折疊式,追求整體的大塊效果,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四人之中獨樹一幟。黃賓虹繪畫中那種間架構圖,很明顯是從王原祁那裡來的。八大山人的畫面,畫的東西不多,卻顯得很飽滿、有張力,並且很有沖擊力。這是因為八大山人的繪畫具有現代構成意識,他的畫雖然是傳統的,但看上去面貌、構圖卻很新。

八大山人65歲時畫的《鬆鹿圖軸》,畫面很簡單,就一棵鬆樹、兩塊石頭、一隻鹿,中鋒圓筆的一個拖筆,畫了一個橫的土坡,下面完全是平面的,左邊一棵樹切了畫面的邊,正好一棵樹把一個邊切掉,上來之后向右上角沖上去,“對角實、對角虛”把握得非常好。照一般的常理不是這麼畫的。土坡的后面用干筆掃了幾下作為地面,這樣兩個石頭和鹿之間就聯系起來了。左上角是題款和兩個白文圖章,字與字之間靠得比較緊,兩個圖章的距離比較鬆,圖章左面形成一條直線,這樣就有了節奏、秩序的美感,形成塊面又收得住氣。其他圖章都是收藏章,蓋得很糟糕。

鬆樹的造型奇拙、孤崛,鬆針以少勝多,但是老鬆樹的那種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鬆針都是中鋒圓筆,畫得很疏朗,疏朗、鬆動之間,又有很多變化。首先是濃墨畫重的鬆針,然后再用淡墨輔助,這樣畫面有層次感,很生動。徐青藤是以草書入畫,逸筆草草,而八大山人用筆極其簡練,筆筆中鋒,筆筆到位,非常深厚。八大山人通過領悟、感受到徐渭用筆的“草書入畫”這個特點,把這個特點吸收過來並放大、強化,就變成了自己的用筆特點。這也告訴我們,學古人、學大家不一定面面俱到,有時候隻取其一點把它夸張、放大,就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鬆樹的干是用畫山水的皴擦積墨法,畫得很厚重、深入,特別是在5個分枝的地方,加上主干,總共是6個方向的鬆針,都從這一處分開,但處理得非常有節奏。按照通常的道理來講,使這麼多的線交匯在一點上是繪畫創作中要忌諱的東西,但是八大山人畫腐朽為神奇,這是他高於一般畫家的地方。大師往往是這樣,越是忌諱的東西,他越能把它變成自己的、優秀的東西。

這張畫不是一次畫成的,上部空白的枝畫好了之后,又補了濃的枝,有這根濃枝就把前面的枝襯托了出來,后面的枝條就退遠了。右面的這個枝條,鬆針畫好了覺得不夠,又用濃一點的墨補上了前面的枝條。右面和下面的鬆枝,把這一塊的空白分割成不等邊的三角形,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

鬆樹的布局畫好以后,再畫下面的鹿,畫了鹿的正面,而且是頭高高仰起的,這個角度非常難畫,側面或者半側面都好畫一些,畫家為什麼要畫正面的鹿?因為從整個畫面大構成的需要來看,鬆樹是半圓形的線條構成,鹿的形象在畫面中就不能變化很多,需要把鹿的外輪廓畫成橢圓形,整個畫面才能顯得整體。大畫家都是追求整體的對比、整體的變化,因此是朴實的,而不是追求局部瑣碎的小變化。在這個橢圓形的塊面裡面,畫家把鹿的神態、結構畫得很生動。除了八大山人之外,中國古代的畫家中沒有人這樣畫鹿。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鹿抬起頭以后,鹿角很難畫,八大山人用藝術對比的手法,不畫鹿的主角,而是畫了上面分開的小角,因為主角被鹿脖子擋住了。似乎不合情理,但在藝術上是合理的,這是為了和樹對比、增加形式感而進行的藝術處理。畫完鹿以后,又補了兩塊石頭,右下角這一塊石頭呈斜上方,是為了和鬆樹形成呼應。

(責編:任文(實習生)、魯婧)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