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談木心:現在對他的評價過高【2】--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陳丹青談木心:現在對他的評價過高【2】

2013年03月13日08:2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

陳丹青過分推崇說了外行話

羊城晚報:談論木心不得不談到陳丹青,一直是他在不遺余力地推薦木心。

張檸:我們不去猜測這背后的動機,比如師生之誼什麼的。實事求是地看作品,陳丹青推崇木心的文字,這沒問題。除了讀讀魯迅那些嚴肅的、冷峻的文字之外,讀讀木心這種軟而輕的文字也可以。但是,從推崇木心,變成認為木心是文學大師,是有問題的。

羊城晚報:這讓我想起董橋。先是說,你一定要讀董橋﹔然后是,你不一定要讀董橋﹔再然后是,你一定不要讀董橋。現在我們談論文學,是不是都特別喜歡捧殺和棒殺?

張檸:這可能是出版商為了達到宣傳效果的說法。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比較熱衷於關注短時段的事情,也就是“事件”。中時段的叫“局勢”,長時段的就是“歷史”。我們討論問題,要關注不同時段裡的效果。

作為短時段的出版新聞事件,要達到的時尚閱讀效果。但不要急於把這個東西變成中時段或是長時段的東西。時尚閱讀要放入文學史,那當然要很謹慎。一定要讀懂和一定不要讀某某某,這些都是新聞事件而已。

羊城晚報:微博上不少人轉發陳丹青前陣子接受採訪的視頻,有作家對他在視頻裡關於文學的表述有不同意見,甚至是尖銳的批評。他說自己到了一定年紀后就不讀小說了,因為不再需要小說來提供閱歷。

張檸:陳丹青關於小說閱讀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他本人作為畫家,有很好的藝術感覺和人文素養,在大原則問題上的看法也正確。接受採訪時估計他沒有做太多准備,他談論閱讀,尤其是文學閱讀,不是作為文學內行在談,更多是從一般讀者的角度談,甚至於他作為藝術家應有的敏銳性,在這個對話中也不見了。

文學傳遞的不僅是經驗,傳達經驗甚至是次要的。真正的文學,不是講故事,不一定傳遞經驗,更重要的是喚醒你壞死的經驗。一個人活得越長,他的經驗被鈣化的可能性越高,文學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喚醒”,重新激活你鈣化了的僵死了的經驗。

文學作品中甚至會出現有沒什麼現實邏輯可言的經驗。難道能說活到四五十歲,有很多人生經驗,就可以不再讀文學作品了?

談非專業話題容易出問題

羊城晚報:陳丹青作為公眾人物有一大批粉絲,盡管他對文學的這段看法有失偏頗,但還是有大批年輕人都追著他,相信他的品位。

張檸:當他變成公眾人物,經常裸露在公眾面前,就很容易出問題。公眾這個群體非常龐大,同時也包括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當這些人帶著專業知識背景,去看你作為公眾人物如何談論某個專業問題,就會發現漏洞。公眾人物在書齋裡可出現在公眾領域,談論非自己專業領域的話題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就好比大家在公園裡圍觀一隻猴子,猴子身手麻利,捉虱子一捉一個准。當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猴子開始興奮,翻跟斗,但一翻跟斗,猴子屁股就露出來了。

羊城晚報: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喜歡陳丹青?

張檸:因為陳丹青講常識。我們在各個領域培養了很多所謂的“精英”,但忽略常識,甚至反常識。他講常識講得比較好,很生動。這也是我對他印象不壞的原因。但我們剛才談論了很多話題,還是談文學專業的問題。所以會覺得他有漏洞,但常識問題他是講得不錯的。

羊城晚報:頗為吊詭的是,他以講常識而被大眾喜愛成為公眾人物,但現在他在文學領域推薦木心,而且得到了相當多讀者的認可。

張檸:公眾需要導師,公眾人物就是公眾的導師。用一個優秀的大腦,去替代眾多的大腦進行思考、判斷、選擇,成本相對較低。但也有問題,那就是我們上面所談論的。我倒是希望我們的教育目標,去要培養眾多能夠獨立思考、判斷、選擇的大腦,而不是一個萬能的大腦。

議心木

Yes

別把木心

造成文學的神

@沈浩波(著名詩人、出版人):我隻讀過木心的詩歌,覺得該說兩句。1、木心的詩歌,文學格調不高,過於文人了。2、文人氣、才子氣等,是文學的天敵,莫把文人當文學,別給文學穿長袍。3、警惕文人趣味,警惕趣味化,應是文學的常識。4、陳丹青先生在很多領域成就卓著,但對文學的鑒賞,文人趣味過重。文人氣和痞子氣都是品格不太高的文學,本質上都是文學精神不純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來講,甚至可以說是一回事,都是文學之外的東西佔了上風。

@漫游者粒子(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梁艷萍): 同意。別把木心造成文學的神樣。讀過木心的書,有些見識,才子氣、文人氣重,文學味淡。文學史講座特別是日本文學,也有知識的錯誤——很奇怪,丹青先生出版時為什麼沒有校訂,編輯也沒有校訂?

@深圳陳寅(深圳特區報總編輯):絕對同意。木心、董橋等等是一路的,不喜歡。

No

不能趕盡殺絕

文人才子

@李月亮(專欄作家):嚴重不同意。1、木心的主要成就不在詩歌,所以不該隻讀過詩歌,就下全盤的結論,否則就好比我隻看過你照片,就說你人品不好一樣。2、若文人氣、才子氣是文學的天敵,那什麼是文學的朋友?這個社會已經夠功利夠世俗了,現在還要把文人和才子趕盡殺絕,不帶這樣的。

@孤山鶴亭(出版人鐘高淵):不敢苟同沈浩波先生的觀點,別的就不說了,文人氣,乃至文人的骨氣,正是當下文學界所缺失,需要補充的“鈣片”。陳丹青先生的眼力是獨到的。

(責任編輯:孫石磊、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